當前報章為 第20130520號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陳永漢為澳門留下看得見的歷史

2013-05-20

『昔日澳門環境好美,很有特色和個性』,澳門資深攝影記者陳永漢道出了本澳老一輩居民心底話。陳永漢憑著他對澳門的熱愛,卅多年來透過攝影機鏡頭,用影像去紀錄了數十年澳門的變化和發展,為澳門多個年代的人文景象寫下歷史,讓人們留下了可貴的集體回憶。 陳永漢指出,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今,澳門的變化很大,近十年來尤甚,不獨是地理環境,還包括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經濟文化、市民生活習慣等都有很大的變化。博彩業開放;旅客人數激增,人車密度超高,顯示出澳門現時的繁榮景象,對昔日平靜和諧的澳門,就要從舊的照片影像才能尋回,現時人們多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澳門,舊相片則可讓人知悉澳門優美的一面,包括風景和人文氣質。  

最愛『紀錄式』拍攝 對於攝影創作;陳永漢數十年來都未間斷過,有些攝影朋友喜歡『打龍』,追求藝術創意,有喜愛拍攝擺甫士的模特兒,留下悅目照片,陳永漢則獨愛『紀錄式』拍攝,利用鏡頭透過影像拍下社會狀況點滴,走遍街頭巷尾,拍攝普羅大眾生活環境,例如街上擺賣的小販、勞苦的工友、趕路的途人、返校上課的學生等等。當然;不會忘記為城市發展,新、舊有特色的建築物,大型基建、教堂、廟宇都用影像記下來。 他的攝影創作路向,不少是受工作影響,因為當記者關係,需要透過相片去表達新聞事件,正是『有圖有真相』。陳永漢拍的照片,便因此較側重於紀錄事實,在他開始投入攝影創作初期,正值是澳門攝影愛好者的沙龍熱潮,陳永漢認為沙龍創作不適合自己『口味』,謙稱自己在此方面不夠專業與修為,有幸如此;堅持紀錄式創作,以影像為澳門的發展留下了歷史。  

鏡頭訴說澳門變化 陳永漢稱;由於工作關係而愛上了紀錄式的攝影,亦讓他以影像為澳門的變化留下一些印記,例如他在一九八六年開始登上灣仔山攝影,多年來由高處、遠處去看澳門,從澳門只有一條澳門跨海大橋(嘉樂庇大橋),到興建第二條大橋(友誼大橋),及至第三條大橋(西灣大橋)的通車,看到和紀錄了澳門每一年的變化。當然,還有是台山區、青洲區的改變,由木屋區變成高樓大廈林立,豪宅迭起,以及國際機場的興建啟用。 在回歸後,陳永漢亦紀錄了新口岸填海區的轉變,金沙娛樂場酒店、漁人碼頭、科學館、美高梅等地標的建築物,紛紛從原是一片海水的地方拔地而起,以及旅遊塔、內港十六浦、河邊迎新街豪宅凱泉灣等特別的建築物,都為澳門的海岸線來一個極大的轉變,都一一記下。 時代的發展,讓澳門由小城變身國際都會,只不過是三數十年,變化極大。陳永漢稱,對能用影像留下昔日的澳門感到驕傲,因為相片是較難保存得好,尤其是每日都為工作而拍攝者,很多愛好攝影的朋友因而丟失了此『歷史憑證』。 透過照片影像,可讓人們知道過去澳門的美麗,包括人文風情,就如陳永漢所說──很多人都喜歡昔日的澳門,認同以前的澳門比今天更快樂、更和諧。對於陳永漢紀錄攝影,保留了澳門歷史的一些點滴,不禁要在此『多謝漢哥』,為很多人留下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