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外鬆內緊禍福難料

2020-10-10

政府的防疫措施是否將要對外來人更寬鬆,卻對本地人更嚴厲?

【特稿】在疫情初期,甚至嚴峻時間,本澳的應對措施可說是有理有節;至今沒有社區爆發,原因之一,相信是措施嚴謹,且得到絕大部份市民放下自身利益配合。然而,措施不只一次在政界、商界等施壓下放鬆;以上衝擊措施的風暴更越來越強,最新的來襲是要求取消過境市民和旅客的核酸檢測。

回想疫情嚴峻時,本澳及內地採取過境限制措施,成功將社區爆發的風險降到最低。雖然,兩地疫情現在看似穩定;但是,取消局部或全部限制的話,過境人數上升,風險定必隨之增加。而且,本澳人煙稠密,只要出現源頭不明的病例,一旦社區爆發,醫療系統因此過度負荷,惡果將要全澳市民承受。

可惜,從種種跡象看來,取消核檢的劇本,在各方不斷施壓下,已經悄悄寫好,策劃也接近完成。首先,官員事先張揚,「黃金週」後將檢討所有措施,不排除作出調整。縱使,旅客數量之少已被質疑為「壓力測試」是否足以得出科學結論;但是,所謂的檢討看來在短期內勢在必行,結果亦可預期。

官員也早已表明,一旦出現確診個案,將可能封閉管理相關區域,毋須全城封閉。這個限制居民權利的強力措施,到時的封閉範圍大小、不准進出人數多少等;至今,沒有任何預告。還有,當局剛剛把每週新聞發布會減到一次,其實是否不想一些記者稍後有太多機會提出關於放鬆措施的追問?

除了上述,官員未曾提及的是,放鬆過境限制的同時,本地防疫措施可能相應加強。例如:可能要求定點掃瞄「健康碼」,讓當局有需要時追蹤曾與患者接觸的人士,致令居民的行程被迫受到記錄;或者,正如早前強制國慶酒會的參加者先受核檢,這措施可能不斷延伸至影響居民的活動。

特別要指出,為了所謂的更多旅客來澳復甦經濟、為了所謂的便利在內地居住的澳門市民過境,當實施強力措施,甚至社區爆發導致醫療系統出現問題時,將有一批本地居民是「最無辜的」:他們不是居住內地而常常過境,他們不會貪求一時的舒服前往內地吃喝玩樂;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堅守政府的指引。

上述「最無辜的居民」或許是少數,敢問:在防疫措施上,放鬆多數常常過境的居民,放鬆從內地前來的旅客,卻要本地居民承受更多,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縱使不少政界、商界、傳媒人士心目中的最大是利潤,政府又是否真的要配合:既對外來人更寬鬆,卻對本地人更嚴厲?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