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名字之別看大灣區融合

2021-03-20

【特稿】筆者朋友日前響應社會風潮,憑著自己在珠海生活所申領的港澳居民居住證,日前響應呼籲踴躍參加珠海社保業務,還興高采烈地去了街坊總會辦事處諮詢相關事項。經過一輪詢問以及辦事處人員的熱心講解和介紹,朋友最終選擇參加珠海社保業務範圍內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同時按照珠海社保要求,下載相關珠海社保的APP程式,以快捷的方式參加珠海社保的相關登記項目,幾個簡單的步驟以及扣除參保款項之後,筆者朋友可以說“輕而易舉”地享受到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民生紅利。

但興奮一輪以後,朋友和辦事處的人員均發現,在用APP程式登錄相應資料的時候,不知道是朋友還是工作人員的“失誤”操作,登錄名字時因為輸入的是繁體中文名字,卻被珠海社保系統的其他操作“拒之門外”而不能完成社保登錄的相應程序。譬如最後一個步驟需要參保人到珠海的銀行開具賬號以方便未來扣款的需要,就因為APP程式上顯示登錄名字是繁體名字,導致朋友反复來往於珠澳兩地去辦理相關的“糾錯”手續,實在是吃極了“苦頭”。因為街坊總會只協助辦理手續,而不擁有改動相關登錄名字的權力,如此“樂極生悲”的事情讓投保人的朋友很無可奈何。

說到這裡,或許大家也會問,同樣的名字,只因為簡繁體之別,就算筆劃不一樣難道證件號碼還能有假嗎,就算號碼有假,難道臉部識別功能還能有假嗎?只因同一個名字筆劃不一樣,簡繁之別真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嗎?同一個名字,只因簡繁不一樣,而導致銀行和參保系統不接受這樣的差別,難道當初將珠海社保推廣給港澳台同胞的時候,沒有想過這一潛在的問題嗎?港澳台由於體制的不同,繁體字的使用一直作為當地居民的首要社交工具,內地銀行以及相應的社會體制內的各相關系統諸多如此硬性要求,是不是應該要檢討一下中央在傳達“融合”這一精神的時候,對於繁體和簡體文字之間的使用要求?放大地去看這一事件,更加值得粵港澳大灣區所有主事部門予以關注,連最小一個簡繁體名字都如此諸多麻煩出現,還如何談全面融合?

由小看大,如果說繁簡名字之間是個偶然的小事情,那麼存在於大灣區普通百姓之間的往來,時刻都要面對不可或知的這些問題,這對於希望融合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港澳台居民而言,如此多的小問題就會形成很多大的問題,會嚴重打擊參與融合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涉及到居民參與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事項,譬如目前遇到的如社保問題、銀行戶口問題、開具證明問題、孩子上學提供證明等等一些細小的事情,希望有關方面能正視這個小小的繁簡文字之間的問題。粵港澳大融合是時代所趨,是歷史向前不可阻擋的滾滾車輪,但也必須正視這三個地區所存在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差別,多個體制之下的大灣區能形成特色而與眾不同,活力灣區就要彼此學會尊重和包容,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尊重和理解。

--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