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價或只會兩敗俱傷

2021-03-24

【特稿】疫情未散下,本澳經濟仍未算明朗,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2.58)按年下跌0.95%,與1月(-1.18%)比較跌幅有所收窄,雖然近半年都呈通縮表現,唯市民對於通漲的憂慮,時刻記掛在心中,在本月中上旬政府公佈新一輪「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後,社會第一時間浮現出,一系列消費優惠計劃拉動通脹效應的憂慮,反映出居民對於經濟負擔增加的恐懼;政府應該落實物價的監控,分擔居民在經濟復甦之路的憂慮。

近期社會討論最熱烈的,莫過於在本月中上旬政府公佈新一輪「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中的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當中的優惠方式,社會持不同見解,不論支持還是反對,共同的憂慮點,是憂慮通脹重臨,有商人藉此當中謀取暴利。市民討厭的,是為富不仁,在經濟困難時,還要為商人的口袋錦上添花。居民的憂慮非首次,去年第一輪消費咭推出時,有市民拍下了有商戶、超市在消費補貼計劃生效的凌晨,將商品價錢偷龍轉鳯,加價幾成至超過兩倍不等,有連鎖超市因此而被投訴,被除去「誠信店」之名; 政府公佈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後,有網民再拍到,該有前科的超市,一個進口橙售價升至$9.9。是事有巧合?筆者早日與友人共聚閑聊時,朋友向筆者透露,其家人在批發商工作,早在2月已經得悉「政府計劃推出消費計劃」的風聲,並且謀密加價,筆者沒法考證朋友消息的真偽,若屬實,商戶這種藉消費優惠、口袋自肥心思,值得譴責;共渡時艱,只有是資方向僱員提出減薪、無薪假時的口號,有商機,就無法與消費者共享優惠,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諗深一層,打開門做生意,不為賺錢,難道真的為服務社會!?賺錢無可厚非,為富不仁、暴利行為,則截然不同,社會對之譴責。

有商會及市民,希望商家能夠嚮應政府的消費計劃,向消費者推出消費優惠,讓消費者進一步在「疫景」下享受較優惠的價錢,體現市民、商戶同舟共濟,透過多重疊加效應,共渡難關。不推優惠,反而加價,可能會令本身市民原本已經不多受落的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形象變得更差。

唇亡齒寒一語,不單止適用於僱主與僱員之間的關係,正如有飲食業團體人士早接受訪問回應「最終商家成大贏家」指控時說:「無老闆就無僱員。」新一期計劃是希望藉市民消費、政府補貼二次消費券和長者滿額立減、澳人食住遊等,起動和拉大消費市場的拉動效應,但如果物價高漲,仍會影響市民消費意欲,「政府出了豉油,市民仍然買唔起雞!」當無法消費,經濟提振效果不如理想,最終兩敗俱傷!

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月上升0.27%,較1月的按月升幅(+0.25%)微升0.02個百分點。康樂及文化的價格指數上升2.36%,主要是新春期間部份廣東省旅行團收費調升所致;機票和汽油售價上揚,令交通的價格指數上升1.04%,衣履的價格指數下跌1.37%。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亦同樣上升0.27%。至今年2月為止的12個月,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較前一期(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上升0.19%,醫療(+3.67%)、教育(+2.76%)和食物及非酒精飲品(+2.29%)大類的升幅較明顯。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平均指數分別上升0.28%及0.06%。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反映物價變化對澳門整體住戶的影響,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對應約50%住戶,其每月平均開支在12000至35999澳門元之間。經科局、消委會及市政署等部門要著力聯手監控物價、全民也可以舉報不良商戶; 還希望,商戶自覺。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