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818號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殘疾攝影家傳遞正能量

2014-08-18

通過光線引起底片上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的拍攝感覺的菲林相機,近十年被利用電子感測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碼相機,以至附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機所取代,拍照方便到不得了,已成現代人的生活一部分。

影像除了可紀錄鏡頭那瞬間發生的事情,還可以是一種藝術、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沒有對民族、語言、性別、宗教等區分,包括身體是否完整。兩名殘疾攝影家,一名是來自澳門的智障人士楊能超,一位是來自遼寧的肢體殘障人士孫仲捷,二人醉心於攝影,透過光、影的交錯,表達出內心感覺,帶出正面的能量。

攝影為表達感情

本澳攝影家楊能超,患有智障,已有四、五年攝影經驗。他表示,是由朋友帶他學攝影,個人以喜歡拍風景和夜景相為主。

喜歡攝影的原因,他表示,是由於澳門夜景很獨特。「澳門地方雖然細,車又多,但可以發掘到不少有趣的事物,例如三輪車。澳門這幾年發展好,失去了以往古老東西,澳門給人的第一印象只是賭場,其實還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賞地方」楊能超說。又表示,利用光與影,拍到最美的風景令他感到開心。當然,在取景時要多花心機,研究如何取景。隨著攝影的時間長了,熟悉了操作、取景會變得較易,來得得心應手。

透過攝影,令他學習到如何利用攝影表達個人情感外,他指,在學習攝影過程中,也有其他得著,透過與影友的互動,令他性格都變得開朗。亦可以留住城市發展下越來越少的回憶。

回報社會支持

七月二十三日,社工局於科學館會議室,舉行了『共同促進殘疾人特殊藝術發展項目』「殘疾人攝影家鏡頭下澳門—內地與澳門殘疾人攝影藝術交流」攝影展開幕儀式。攝影展前,邀請了來自內地的殘疾攝影家來澳,與本地殘疾攝影家共同在澳門小城拍攝,透過該互動交流,豐富殘疾人的藝術生活。

隨團來澳,來自遼寧的殘疾攝影家孫仲捷,他表示已有十年的攝影經驗,選擇攝影是由於攝影能為他和社會帶來正能量。又表示,攝影要有內涵,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

孫仲捷在內地從事電力行業,經常拍攝電力工程方面的相片,個人喜好拍攝大自然的相片。由於下肢大面積燒傷,他康復後被評為肢體殘疾,在拍攝時,部份拍攝角度受到身體局限,不過,沒有局限於自身是殘疾,盡量做到最好,不比正常人差,希望透過所拍的相片,展示殘疾人自強一面,作為對社會回報,感謝各界人士對殘疾人士的長期關注。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進行拍攝。

來澳交流僅數天,孫仲捷對澳門的印象非常好,他說﹕「想像中的澳門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來到澳門與後,發現澳門非常美麗,澳門人也非常熱情。感受到澳門的美麗和城市發展。」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可以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不論拍攝手法如何,隨心拍,透過照片帶出按下快門一刻的感覺,就是一張好照片。

「殘疾人攝影家鏡頭下澳門—內地與澳門殘疾人攝影藝術交流」團共制作了「澳門回歸十五後年的城市風貌」為主題的攝影展,由殘疾攝影家拍攝,攝影展分為流金歲月、涅槃新生及輝煌未來三個主題,各十五張作品,作為支持社會共融及發揮相互交流作用。攝影展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五日將於祐漢公園展出,八月五日至十八日移師至花城公園、八月十八日至九月八日移師至塔石廣場,有興趣市民可以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