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土地公 已列文物普查對象

2014-12-03

【本報訊】近兩百年的聚龍舊社土地公被竊,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表示,該土地公在當局十月巡查時仍在原位,且是文物普查對象,現在被人移走,覺得有點憤慨。另外,有團體關注路環船鋪街考古發掘項目會否原址保留,張鵲橋表示,現正進行第二階段工作,有待第三階段完成後才有結論。

文化遺產委員會已完成本年第五次平常全體會議。早前,近兩百年的聚龍舊社土地公被竊,文化局已向司法警察局報案。文遺會對外發放訊息之代表林發欽指出,對於居民希望當局重置土地公,有委員表示支持,認為當局可藉事件,在尊重民間信仰的前提下,重塑文化空間,一拼整治聚龍舊社的環境。

林發欽建議設電子監錄

林發欽表示,隨著社會發展,保育、懷舊思潮的興起,很多以往不起眼的舊物慢慢變得有價值,甚至可能有市場。本澳現有一百多個土地神壇,很多都是開放空間,有別於設有間隔、門戶的廟宇,難以作出保護。他個人認為,或許可在保障居民私隱的情況下,設置電子監錄器材。

「(聚龍舊社土地公) 是我們的文物普查對象,但是,現在被人破壞 (移走) 了,我們覺得有點憤慨。」文遺會秘書長、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表示,希望可以尋回及重置土地公,延續土地文化。他表示,十月份巡查時,土地公還在原位。

船舖街考古項目第二階段年底完成

路環船鋪街考古項目現正進行第二階段發掘,之前,有團體要求原址保留。張鵲橋表示,第一階段發掘出三千多年前考古遺物,第二階段的工作將在今年底完成。按照初步分析,第二階段的考古潛力較高,待第三階段工作結束後,會整體評估,才會作出結論,已開掘的地段暫不鋪填。

張鵲橋也指出,自「文遺法」生效後,文化局聯合巡查個案共一百七十七宗,發出廿六宗禁制工程令,有四宗涉及違反禁制工程令。另外,根據「文遺法」,文化局對規劃條件圖、工程研究報告及計劃、工程准照、招牌廣告的申請及續期發出意見。截止十一月,共發出九百一十四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