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QE「箭在弦上」?

2015-01-20

【中新財經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李曉喻)歐元區量化寬鬆政策(QE)本周內上馬似乎已成大概率事件。不過,被寄予厚望的QE到底是不是靈丹妙藥,還是個未知數。

1月22日,歐洲央行將公佈最新利率決議和貨幣政策,隨後行長德拉吉將發表講話。市場預計,他很有可能會宣佈推出QE。

之前,德拉吉已經就這一問題頻頻發出暗示。早在1月初,他就直言,不能完全排除歐元區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必須以實際行動抵禦這類風險」。一周後,他又在一封寫給歐洲議會議員的信中表示,如果低通脹有持續的風險,那麼央行理事會成員一致同意,在職責範圍內採取額外的非常規工具。

現在,歐元區低通脹的風險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2014年12月份通脹年率降至-0.2%,為2009年9月份以來最低。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油價還在下跌,13日紐約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穿每桶45美元關口,而且短期內沒有反彈回升的希望,這可能使通脹率進一步下滑。

這樣看來,歐洲央行盡快推出QE是「箭在弦上」的應時之舉了。路透社一項調查顯示,70%接受該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歐洲央行本周將採取行動。

不過,摩根士丹利認為,考慮到這項「史無前例」的QE計劃的複雜性,以及可能遭遇的政治阻力,歐洲央行1月推出QE太過激進,3月實施這一計劃的可能性更大。德國《明鏡周刊》報道說,歐洲央行可能推出一項規模至少高達5000億歐元的國債購買計劃,或宣佈一項開放式的主權債務購買承諾,直到歐元區通脹上昇至央行設置的目標水平2%。

但與推不推QE、推多大規模的QE相比,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其實是:推出QE能幫歐元區走出低增長、低通脹、高額債務、高失業率的泥潭嗎?

《華爾街日報》文章指出,歐洲央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其金融體系為強勁經濟復蘇提供資金的能力。這就是說,儘管歐洲央行希望通過貨幣「放水」鼓勵銀行擴大對企業放貸,但銀行想不想、能不能擴大信貸供應,才是關鍵因素。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中新財經記者表示,歐元區並不缺乏流動性,目前面臨的一大麻煩在於,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影響了預期,致使銀行不願放貸,金融活水難以充分澆灌實體經濟。

對此,歐洲央行自己也心知肚明。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薩賓‧勞滕施萊格此前曾說,歐洲央行大規模購買政府債券的政策並不能增加信貸規模。歐洲國家的利率已經處於低位,南部的信貸機構缺少的不是流動性,而是對企業前景的信心。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歐洲央行真正要做的是增加其行動作用於實體經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