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50224號

2015年02月24日

星期二

讓搭棚工藝 承傳下去

2015-02-24

『以心為圖、以眼為尺』是搭棚師傅的工藝演繹,搭棚工人在搭建竹棚的工程中,是無需要依據圖則,亦不用帶上尺去量度要蓋搭支架的竹枝長度,而他們所搭蓋的棚架、平台、戲棚、牌樓都是極為『豎正』,『打風都打唔甩』,且竹棚的承托力極強,故過去竹棚一直被廣泛用於樓宇建設、翻新、維修時的主要輔助建築工程。

搭棚是中國獨有的傳統建築工藝,棚工的工藝技巧,將一座大型的高棚或樓棚,由無到有,從低至高;徒手用竹枝連繫架起來,此等獨特的工藝技術,讓外國人看至目瞪口呆。現今搭棚工藝在澳門、香港和廣東一些建築項目工程中,仍是常採用的輔助建築行業,但由於現今建築行業的要求有所改變,以及法例上的限制,現時粵、港兩地的建築工程中,已減少採用竹棚來作輔助工程,內地一些建築工程更已禁止使用竹棚,而澳門的建築項目仍多使用竹棚作為輔助建築工程,業界亦擔心此傳統工藝缺乏接班人,冀望政府能協助搭棚業延續發展,業界有意將搭棚工藝和戲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搭棚文化得以承傳。

廿年來無新人入行

本澳資深搭棚師傅趙成蔚表示,澳門缺乏搭棚工人,廿年來已無新人入行,希望政府舉辦培訓班,支持培育新人,同時推廣此工藝技術,讓搭棚文化得以承傳。趙成蔚稱:自一九九三年有三名「新人」入行後,廿多年已再無「新仔」入行,本澳搭棚師傅現時只有約七十名,若有大型工程時,需要聘請外勞協助,他指出,現時年青人的文化水平較過去高,年輕人不欲投身屬於『三行』的搭棚業,加上本澳博彩業吸納大量人手,更缺乏新人願意入行,故接到大型工程項目時,只能透過申請內地勞工協助。

早前,趙成蔚與另一搭棚師傅梁和,應澳門科學館邀請,出席一個名為「建築‧建竹」科普講座及工作坊,兩位師傅在工作坊中展示搭竹棚技術,向出席活動的數十名青年人示範實地蓋搭小型棚屋,讓人們了解到搭棚工藝的獨特技巧和作用,兩位師傅亦向提問的青年們一一解答搭棚工藝技術的奧妙之處。

兩位師傅在示範搭棚工藝技術時表示,棚工對所要搭蓋的棚架大細位置、水平,只需目測,不用水平尺,這此技術全憑累積經驗,過往新入行當學徒,一般透過師徒制教授新入行,學徒邊學邊做,要兩、三年才滿師,現時因留不住人手,只透過口述方式簡單教授。香港則是由『建造業訓練局』開辦相關課程,訓練局為業內的工人提供有關實用技巧、管理和建築安全的持續訓練,並要考獲執照才能就業,「師徒制」的訓練方法亦已被取代。現時澳門搭棚師傅的日薪約為一千二百元,學徒的工資日薪四至五百元。

搭棚業也跟時代進步

趙成蔚稱;時代進步,搭棚業亦如是,昔日搭棚用以綑綁固定竹用的是竹笏,現今已改用尼龍篾,輔助用的工具,包括剪刀等都大有改進,讓工作更快捷妥當,得心應手,但是澳門的搭棚師傅不少已『有番咁上下年紀』,最『後生』的已是四十多歲,搭棚業工藝缺乏接班人,希望政府能協助業界發展,包括舉辦培訓班以吸引年輕一代入行,業界有意將本澳將搭棚工藝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棚業工會早前已向政府提出構思,現時由工會收集行業各種資料,如過往搭建的龍舟棚、賽車看台棚架、牌樓等,以及現時仍存的戲棚及建築地盤棚架等,均是行業曾參與過的工種,假如能夠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有助承傳本澳搭棚行業的文化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