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辯證解碼中國改革

2015-03-16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蕭開霖)轉型中國,兩難陡增,如何看待,兩會閉幕後的中國總理答記者問是一個重要觀察點。3月15日,面對17家媒體的提問,大國總理辯證解碼「中國改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李克強答記者會上「猛問」不少,尤其是將不少提問機會給了海外媒體,他們多從中國社會的某個現象、某個案例入手,發出疑問甚至質疑。對此,李克強不僅直面挑戰,還主動由表及裡指出提問所觸及的本質。

比如,針對美國赫芬頓郵報記者有關提問,李克強先是指出記者所問是公眾普遍關注的霧霾等環境污染這個焦點問題,之後他重申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然後以「環保法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鐧」指出治理關鍵,最後李克強又談到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孤立地看待,嚴格執法祗是一方面,還要把它置於經濟發展大框架下系統看待。

這樣的答問,層層遞進,給出了改革如何從量變到質變的清晰路徑,解疑釋惑的效果更加明顯。除了答問方式上講究「辯證」技巧,李克強在答問內容上也講究辯證的思維。

不出所料,有關中國經濟增速的問題依舊是記者會上的熱門問題,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心流露于表。如何把中國經濟新常態解釋得更加易懂?李克強打了個比方: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的壓力,關鍵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間找到平衡點,「這就使我想起中國人發明的圍棋,既要謀勢,又要做活,做活有兩隻眼,穩增長和調結構就是兩隻眼,做活了就可以謀大勢」。總理巧用圍棋比方,點出了中國經濟的「命門」在於「平衡」二字。

「互聯網+」是兩會上一個特別火的話題,一方面是李克強在施政報告裡用了這個時髦詞,另一方面是在現實當中,依託于互聯網的創新項目不斷出爐,人們深刻感受到互聯網與其它產業結合後帶給生活的巨變。對於新事物,社會容易一窩蜂湧上,往往忽視了有問題的一面。以網購為例,在記者會上,李克強肯定網購的發展空間和活力,也藉著「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委婉提醒網購商品的質量問題和以及背後的監管問題。面對新業態,要鼓勵,監管也要跟上,二者不可偏廢。

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這兩年常抓不懈的一件事,儘管去年放權的力度空前,但仍是此次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及頻率很高的字眼。他如此反復強調的苦心何在?記者會上,李克強透露,儘管放權激發市場潛力的效果明顯,但「還有很多不落實的情況存在,推進中還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並用了提案的一個案例檢討簡政放權中出現的「插曲」。總理這是在告訴改革者:儘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祗有對改革過程有充分地預計、持續地改進,改革舉措才能不打折扣地落地,惠及于民。

辯證解碼「中國改革」,實際上是直指當前看待中國問題的兩種短視:一是以偏概全,拿個案或局部代替整體情況;二是改革要一步到位,否則就全盤否定。轉型中國,改革縱深,複雜凸顯,更需幾分理性與全面,李克強今年的答記者問,顯示這屆政府在做好「加減法」的同時,也在以「辯證法」向世界講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