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50407號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果蠅同性戀 受環境影響
2015-04-07
日本研究發現,果蠅具有同性戀行為不止受遺傳影響,社會因素也會促成牠們變成「同志」,只要將雄性果蠅集體飼養一天,牠們之間就會出現同性戀的求愛行為。
此前研究人員已知一旦果蠅體內的「無後」基因無法發揮作用,雄性果蠅就不會向雌果蠅求愛,轉為追求雄性果蠅,因此果蠅的同性戀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東北大學教授山元大輔率領的研究小組於是培養出「無後」基因不再發揮作用的雄性果蠅,然後利用這種果蠅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這種雄性果蠅羽化為成蟲後,只要經過一天以上的集體飼養,雄性果蠅就開始追逐其他雄性果蠅,出現同性戀的求愛行為。但若這種果蠅羽化後是獨自隔離飼養的,則不會出現對同性的求愛行為。
研究小組認為,這顯示果蠅羽化為成蟲後第一天的經驗,也會影響牠們出現同性戀行為,也就是說,在「無後」基因不發揮作用下,腦內的特定細胞由於集體生活受到刺激,出現了同性戀行為。這說明遺傳因素和社會經驗同時控制果蠅的行為。研究小組認為,上述實驗暗示人類的同性戀行為也很可能是遺傳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