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之道須真誠 『揀飲擇食』未必好

2015-04-20

今天打開電腦,看到新華社一篇文章『香港服務業『微笑指數』排名全球倒數第三』,這令我在感慨此前不久一些『有心人』以『反水貨客』為名,做出破壞行動,趕走旅客,導致到最後將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調整為『一週一行』的新措施,令香港『好客之都』的旅遊城市形象毀於驅客的惡行。

記得十幾年前香港電視臺播報待客之道的公益廣告,影片中劉德華講的一句『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喺唔得咖』深入人心,很多年前就認為香港是一個既文明又寬容還懂得自我反省的城市。

香港,一個曾經寬容又真誠的都市,吸引了無數國人前往觀光、消費,他們質樸的感情更容易靠近我們期待啟蒙的內心。上世紀八十年的大陸各種資訊還相對落後,人們認識世界首先從港澳開始,從最初的流行歌曲到兩岸三地的自由通行,金融貿易的往來大大地增加了對這些地方的認識,也觸動了向外走出國門的想法。筆者內心始終認為,香港喺一個質樸的都市,劉德華那句話一直讓我為一個城市所感動。

城市的繁華均由經濟帶動,香港澳門一對毗鄰隔海相望的兄弟,如今在經濟大潮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香港國際化都市形象和澳門亞洲娛樂之都的形象深入人心,國人對兩個城市的向往趨之若鶩。如今,毗鄰的香港因各種『孽緣』導致旅客不往,微笑指數下降,門庭冷落以致出現『香港扛不住:過萬商鋪打折促銷挽回客心』的報導,令人唏噓!何以堅持了多年的待客之道最終沒落於此?值得澳門為鑒。

俗語有話『入門都喺客』,在開放之初的香港對來港旅客確實持平等、寬容對待,反觀如今港府在宣傳方面亦出現了『揀飲擇食』的態度,著重高增值的過夜客而不重視普通遊客甚至惡劣對待『水客』。有句話叫『過河拆橋』,如今的繁榮是昔日的累積,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就嫌棄『客人』的身份;但萬事不可單面睇,內地客、東南亞客、歐洲客都係客人,再小的一件事亦有骨牌效應。老話又講『創業容易守業難』,幾十年的為客之道毀於一旦,再重建旅客的訪港信心,未必喺港府一個態度可以改變的。有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重建旅客訪港的信心喺唔喺好似讓亞視『返生』咁困難,作為旁觀的澳門,我們更應該持長遠的眼光審視。

澳門已經亮起旅客量飽和的紅燈,在政策方面千萬不要學港府,等民眾情緒爆棚的時候才出臺政策試圖解『圍城之困』,多些溝通是預防也是解救社會問題的良策,千萬不要像香港政府般,老嘗『浴火重生』的滋味,這又何苦呢?!

本報記者—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