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迎來多重「及時雨」 央行半年三度降息

2015-05-11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彭大偉)5月10日是母親節,被坊間稱為「央媽」的中國人民銀行給企業送上了「母親節禮物」。央行當天宣佈,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

此為中國央行2015年以來第二次降息,也是自2014年11月以來半年時間內的第三次降息,其重要背景便是當前實體經濟仍面臨不小挑戰。

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為7.0%,比上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而隨著4月經濟數據陸續公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過去八個月間月度漲幅均低於2%。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和環比數據繼續下降,已連續38個月同比出現下降。今年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7.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3%。

「當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動較大,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同時,國內物價水平總體處於低位,實際利率仍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為繼續適當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間。」央行有關負責人10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此次進一步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重點就是要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央行降息25基點,符合市場預期。」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通縮風險上昇的背景下,降息既是形勢所逼,亦為明智之舉。其有助於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此間專家向中新社記者分析,本次降息不代表開啟所謂「中國版QE」,目前中國貨幣政策仍屬中性適度;且隨著官方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地,實體經濟有望從減負「及時雨」中得到發展的新動力。

「不能簡單地把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理解為西方的‘QE’,應該說目前還是中性適度的。」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採取的貨幣政策是「總量加定向」政策的有機結合,仍為中性適中的穩健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的使用有助於保證我們國家發展的整體有序性。」

「關鍵是企業融資實際成本很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分析,由於企業融資實際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而目前通脹率持續走低,「有一定通貨緊縮的壓力」,「因此造成企業融資成本高企,影響了投資和消費,也影響了經濟增長。」

「現在的政策實際上是過去半年政策的加碼,有針對性地增加了力度。下一步,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將得到減緩,投資、消費,包括地產和股票市場等,都將因此受益,對整個宏觀經濟穩定非常有益。」徐洪才說。

在貨幣政策之外,官方正使用更多手段為企業減負。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慕冰5月8日表示,銀監會下階段將進一步清理和規範收費項目。對於不服務祗收費的,要堅決取消並查處;對於能在利差中補償的,不再另外收費;對於必須保留的補償成本性收費,要嚴格控制收費水平,能降低的盡可能降低。

專家表示,上述舉措將與今年以來的若干簡政放權、減免稅費和貨幣政策工具等措施一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幫助企業更好地爬坡過坎,發展壯大。

宗良分析,除了前述措施外,接下來幫助實體經濟切實向好,還需處理好債務置換等問題,並順應貸存比轉變為指導性指標的趨勢,鼓勵銀行適當擴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投放;同時,還可對順應「一帶一路」願景等積極走出去的企業,給予融資層面的特殊照顧。

徐洪才預計,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將止跌企穩,到三季度、四季度會進一步回昇向好,「貨幣政策在其中會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