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賢:逆來順受更恐怖

2015-05-11

對於成年人指責青年人是「廢青」,教授社會工作學的導師講師梁啟賢表示,或許每一個世代都有類似情況。從宏觀角度看,很多成年人認為,青年人不跟從上一代的成長軌跡,就是越軌。而且,很多人喜歡二元分類,在自己不滿的人身上加上負面標籤;例如,把青年分為「大好青年」和「廢青」。

梁啟賢表示,這一代的青年人大多土生土長,接受高等教育,對澳門有歸屬感。他們的父母不少在七、八十年代偷渡來澳,不是因為內地的不民主,而是為了改善生活,心態很簡單:「搵夠錢就走,有路數就走,近則香港,遠則美國。」他們遇到不恰當的政策,不會站出來反對。

近年,一些本澳的青年人出來反對政府的政策,便被負面標籤為「廢青」。梁啟賢坦言:「如果青年人漠不關心,逆來順受,這個社會更恐怖。反之,青年人願意為社會政策上街,證明他們對社會很有歸屬感,他們希望改變。我們應該欣賞這班年青人願意。他們對澳門的情懷較其父母強得多。」

福利國家出現後,工人的處境已有改善,再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預言,工人階級主導社會。梁啟賢指出,近年,歐洲關注社會運動的學者認為,社會運動的主力早已由工人變成學生。學生沒有任何階級身份,也與利益集團沒有任何掛勾,最容易為社會公義發聲。

梁啟賢稱:「最原始的社會學理論提出,所有行為都有社會功能。在沉靜的社會中,那些提出異見的青年敲醒一些息事寧人的人。正正有些青人不願意息事寧人,才可造就政策的改動,促進社會的進步。」

成年人不單針對「反動青年」,也會用一些負面的說話來斥責表現不佳的青年。例如,父母對子女說:「敗家仔」、「唔長進」等。「負面標籤無助改變。反而,有些青年人心想:你話我廢,我就做得更廢畀你睇。」梁啟賢也說:「社會需要多元視野。需要深思的:是否一定要人人拼命賺錢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對於有人把違法的青年標籤為「廢青」,梁啟賢指出,政府做很多工作反標籤。例如,青少年犯罪後不是全被送進感化院,而是給予社區支援。然而,很多市民認為,犯事就必須受罰,這在學術上可稱為「復仇式的懲罰觀念」。梁說:「想深一層,這不能補償損失。被囚禁也不一定改過自新,可能學得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