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達致雙贏!

2015-09-26

環保物料回收商會日前宣佈,從本週六(9月26日)起將無限期暫停回收廢品,直至政府制訂扶持環保再生業的政策。年前還見到相關行業先進拜訪政府機構以及社團尋求解決行業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如今卻“高調”宣稱行業暫停營業,短短一則新聞背後讓我們看到該行業發展的艱辛和麵對行業發展局限的無奈。在當今時刻倡導環保、回收、再生、循環的綠色生活之時,本澳的環保物料回收行業卻不得不面對因地域局限而導致相關行業發展舉步維艱之事。

當局這幾年在宣傳環保上煞費功夫,聯合各個企事業單位連續多年在節能、減排等方面創造很多引以為傲的成績。早前踏出去的腳步已經為未來創造一個好的發展基礎,但經濟高速發展帶來很多各類型的廢物時,所面對的問題就已經不是簡單的口號或搞幾個節能減排計劃就可以持續發展。每當提及環保、節能、減廢時,我們往往會聯想到循環再造,當日益貧乏的各類資源趨於萎縮時,循環再造是最好解決資源貧乏的方法,也是我們惡待解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問題!

不可否認,本澳的回收再造業對澳門的減廢工作具舉足輕重的作用。業界承擔了本澳大部分環保物料回收及處理的工作,既減少垃圾量、垃圾焚化爐和堆填的處理壓力,亦為環保物料的循環再造提供原料。但受到地域小無特定場所規範行業發展的時候,常會造成衛生、噪音等擾民的問題,特別是這幾年的廢物回收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經營場所卻面對窘境,令業界商戶壓力增大,以至該行業多次跟政府反映問題而得不到及時處理,也給業界的發展潑一盆冷水,以至如今登報停業。

從日前傳媒報導的數據可見,本澳日均產生的垃圾達到一千二百多噸,其中三成約四百多噸為廚餘垃圾,而本澳相關單位年處理廚餘垃圾量都不及日產量,可見,如何有序地規劃未來處理回收廢物這一問題勢在必行。本澳在解決惰性建築廢料方面已經和內地達成合作方向,在臺山廣海灣已經覓得土地發展,限於本澳地域狹小土地資源有限,何不考慮在廣海設立回收基地,將本澳回收物料通過海運到達廣海再分散處理,此舉令填海的土地可作發展,也可解決本澳回收業發展遇到的瓶頸,一舉兩得。

當然,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肯定有其行政步驟要逐一解決,未必問題一反映就能出臺政策救市,業界也是要以包容之心態來理解。所以,官民之間要多加溝通交流行業發展心得,才不至於產生分歧。事實上,越是暢順的溝通,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當局與業界坐下來談一談,如何平衡彼此的利益,以至達到雙贏的局面。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