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幼兒入學中央登記 學校面試人數不設上限

2015-10-15

【本報訊】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昨舉行今年第三次全體會議。為有效分析學校的申請計劃及監察資助項目的執行情況,確保公帑的合理運用,教青局資助小組人員對學校執行計劃的情況進行實地了解,包括檢視資助的設施設備的安裝。未來,教育發展基金將繼續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跟進及監察獲資助計劃的進度及成效。另將於明年一月實施的“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教青局已協調校方面談人數不設上限,家長最多可透過網上系統為學統選考六間學校。

會議昨早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委員會主席譚俊榮主持。議程包括﹕介紹二零一五/一六學年本澳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基本情況、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的計劃(PIRLS)、二零一六/一七學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二零一四年教育發展基金年度報告、《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實施後學校財務相應的安排、以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實施後學校體育教學時間安排。

二零一五/一六學年本澳,其中小學階段“班師比”是 一比二,中學接近一比三。教育研究暨資源廳廳長黃健武指, “師框”實施後,老師每週平均上課節數有所減少,中學老師在今個學年平均每週上課為十四點六節。“班師比”的改變情況理想。他稱,《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生效三年以來,對教師薪酬待遇的提升、教學工作的減負、班師比的優化等均有著正面的影響。

師班比改變情況理想

教青局教育廳職務主管龍雪英,會上介紹了二零一四年教育發展基金年度報告,一四/一五學年,總資助金額為一點一三億元。教育發展基金於二零零七年設立,自二零零八/零九學年至今進行超過了六十項學校重建及擴建工程項目,整體優化了澳門中學、小學及幼兒教育的軟硬件設施;零七/零八學年起推出資訊科技計劃,為學校的行政管理和師生在教與學的現代化提供了優勢;此外,自零七/零八學年起,資助學校設立五類專職人員,包括資訊科技、閱讀、實驗室管理等工作範疇,減輕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負擔;自一二/一三學年推出多元健體中心,讓學生能在校園有限的空間進行適當的運動。為有效分析學校的申請計劃及監察資助項目的執行情況,確保公帑的合理運用,資助小組人員定期及不定期訪校,對學校執行計劃的情況進行實地了解,包括檢視資助的設施設備的安裝,聽取學校報告執行有關項目的情況。未來,教育發展基金將繼續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跟進及監察獲資助計劃的進度及成效,使澳門非高等教育朝著優質的方向穩步發展,為澳門特區的人才培養和長遠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展基金去年資助一億一千三百萬

教青局準備在二零一六年參加“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簡稱PIRLS),預計將有五十六所學校的小學四年級學生約四千人參加。期望可科學地檢視學生的閱讀水平,作為學校改革閱讀課程、改進教師教學方法及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國際參考資料。另外,《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法規中,有關每周一百五十分鐘運動時間的規定,將於一六/一七學年起開始分階段實施。

“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將於一六/一七學年推出,教育廳代廳長龔志明指,有關計劃是簡化學校招生的流程,並讓學校盡早掌握收生情況,做好開學準備工作。中央登記措施將於明年一月開始推行,對象為明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年滿三周歲或以上,首次在澳門入讀幼兒教育階段的兒童。

他繼指,家長可透過中央登記為學童選擇不多於六所學校,並且可於三星期的登記期內,更改所選取學校。同時,教青局已與學校協調,學校不設學童面談人數上限,將面試時間延長至五星期,相信有關措施可減輕學童考入學試的壓力。他又稱,明年適齡入讀K1學童人數為五千九百人,全澳有七千八百個學額,學額絕對充足。為配合推出“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今年十一月下旬起,教青局將舉行不少於十場的家長說明會,當中包括托兒所專場和公開場,專場透過托兒所統一報名,詳情將稍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