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澳非遺普查資料徵集展開

2015-10-21

【本報訊】文化局昨起開展「全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徵集,為期半年,歡迎市民參與。文化局期望透過徵集行動,全面瞭解本澳潛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量和情況,有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文化局昨舉行記者會,講解有關非遺資料徵集內容,文化局文化財產廳代廳長梁惠敏稱,由零六年開始,文化局已與社會緊密合作挖掘本澳非物質文化資產,現時本澳非遺項目有十個,包括粵劇,涼茶配製,神像雕刻,南音說唱,舞醉龍等,當中八項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粵劇更納入人類非遺代表名錄,現時估計具潛力的非遺項目有五十個,例如搭棚,醬油,土地信俗,朱大仙信俗等,為鼓勵更多市民參與,俾能更全面瞭解本澳潛在的非遺項目的數量和情況,文化局開展「全澳非遺普查」資料徵集。

是次資料徵集內容包括:非遺項目的名稱、類別、流傳地區,舉行時間,表現形式,存續情況等,亦會收集相關的圖片,文獻和影音等資料,有關資料將作為日後擬定清單的依據。徵集資料至明年三月底,市民除可主動填寫表格推薦具價值的非遺項目外,亦可在普查小組進行調查期間提供協助。

梁惠敏表示, 會將徵集得資料作為資料庫,當局經調查,研究和評估後,若符合文遺法標準,會列入清單,以確保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適切的保護,如果此個非遺項目列入清單,會得到法律上的保護,同時要看這些項目,有否涉及承傳人,當中會有支援、支持,彼等相對亦要負起一個重要責任,如何協助將非遺項目承傳和推廣,讓非遺得以代代傳承。當局亦計劃和研究,將收集的非遺項目作展示及表演,將非遺推廣教育。

文化局表示,徵集目的是讓本地非文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民間,因為民眾對本地非遺更熟悉,在普查過程更需要市民的參與,非遺著重於傳承和保護,需要讓年青一代對非遺有更多認識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