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道的『血』和『汗』

2016-03-14

今次面臨拆卸危機的慈幼中學百年校舍,由首任校長 ── 意大利籍的雷鳴道 (Luigi Versiglia) 神父籌建。《血染連江邊》一書記載,一九零六年二月,雷鳴道率領首批天主教慈幼會傳教士 (合共六人) 抵澳,縱使不懂中文,卻抱著邊學邊做的決心展開工作。七個月後,學生人增到三十七人。

他們最早在本澳照顧和教育貧苦學生的建築物,是一棟兩層樓的院舍,內有聖堂、寢室、教室、辦公室、革履部、洋服部和印刷部等實習工場。那裡面積太小,設備也很簡陋。一九一零年,澳門主教撥出風順堂街十六號 (慈幼中學現址,時稱「十六柱」) 的兩層洋房及屋後的小山坡給雷鳴道。

之後,學校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原有校舍日益顯得窄小,因此,雷鳴道決定籌建新校舍 (即現時的百年建築)。募捐十分順利,人人慷慨襄助。不久,一棟三層樓的校舍落成。三樓闢為寢室,二樓是自修室和教室,樓下作為實習工場。《慈幼會來華百周年紀念特刊 ── 夢境延伸》記述,雷鳴道希望澳門無原罪工藝院 (慈幼中學舊稱) 成為日後在中國的辦學模範。

二零零零年被宣認『聖人』

一九一八年,教宗委任雷鳴道為主教,成為慈幼會在中國的第一位主教。他便離開澳門,前往粵北。一九三零年,為了保護女青年,雷鳴道與年輕的慈幼會神父高惠黎 (Callisto Caravario) 一同被土匪槍殺。二零零零年,天主教會宣認他們為聖人,成為全球天主教徒的效法的對象。

慈幼會創辦人鮑思高 (Bosco) 神父在世時,曾磋商派遣神父、修士前往香港,可惜未能成行。他也多次夢到中國,其中一次看見兩個聖爵,一個盛滿汗,另一個盛滿血。鮑思高去世後十八年,雷鳴道 (鮑思高的學生) 受指派前來澳門,曾提及上述奇夢說:「如果我不能為主流血,至少要為祂出汗。」

無原罪工藝院慈幼會東亞區「母院」

值得注意的是,由雷鳴道創辦的無原罪工藝院,是慈幼會在遠東的第一所院校,被譽為東亞區的「母院」,一度發揮區域樞紐的作用。一百六十多年前,鮑思高神父在意大利杜林市華道角 (Valdocco) 建立的首間院校,也被譽為全球的「母院」,重要的建築群保留至今。

原來,雷鳴道是華道角「母院」 的中學生。在一次慶祝活動中,雷鳴道代表同學向年老的鮑思高朗誦一篇賀詞。隨後,鮑思高對雷鳴道說:「請你過一會,到樓上來見我,我有話要告訴你。」可是,鮑思高的病情急轉直下,雷鳴道就此失去見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