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面對南海新變化 各方應優先合作發展

2016-05-04

【中新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 馬海燕)中國記協3日舉辦新聞茶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李國強以『南海問題』為主題與中外記者交流。李國強說,中國對南海擁有主權、管轄權和海洋權益,有充分確鑿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近年來南海形勢急劇變化,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趨於國際化和地區化,南海區域外國家紛紛介入、公開干預南海問題;第二,趨於司法化,菲律賓政府濫用國際法,在2013年啟動司法仲裁;第三,趨於軍事化,特別是最近兩年,美國等國家的軍機軍艦頻繁出入南海地區,蓄意對中國進行軍事挑釁。

李國強說,仲裁不是解決南海問題的唯一辦法。中國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仲裁案,是因為菲律賓濫用國際法,罔顧事實、編造謊言。中國從來沒有同意就某些爭端接受強制仲裁解決的程序。對於涉及領土主權的惡意起訴,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接受。

『同時,中國的‘不接受、不參與’的立場,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規定。』李國強表示,依據《公約》第298條規定,中國政府已於2006年發表了排除性聲明,針對涉及海洋劃界、領土爭端、軍事活動等爭端的問題,不接受任何國際司法或仲裁管轄,這也是國際法賦予中國的權力。

『可以預見,仲裁後南海問題仍將長期存在,南沙島礁主權問題和海域劃界問題也不會因仲裁結果得到徹底解決。』李國強說,南海問題會不會因為仲裁更加複雜和動蕩,使某些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在南海展開軍事活動,或濫用仲裁程序而放棄外交努力,仲裁庭會不會有進一步的擴權傾向,《公約》的公平正義如何維護等等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李國強表示,事實上,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在海上進行了多層面合作,但由於某些國家熱衷於炒作分歧,使得這些合作被忽略了。事實上,合作才是走出困境和危機的重要選擇。

李國強強調,中國同東盟國家有能力有意願維護好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而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介入。不論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提議,還是近年來提出的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都是中國的建設性努力。面對南海的新變化,需要各方作出努力,不妨把合作與發展放在優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