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617號
2016年06月17日
星期五
南海仲裁中國應祭『法理牌』
2016-06-17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敬千】港媒15日報道,香港一獨立非牟利國際法研究團體近日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提出一份“法庭之友意見書”。這份由來自多國的法律學者和國際法專家提交的意見書中,對仲裁庭“管轄權”和事件“可受理性”提出法理上的質疑。
此前,台灣一個國際法學會也向仲裁庭提交過“法庭之友意見書”,針對太平島應該具有“島嶼”的法律地位提出證明。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新軍認為,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證明此意見書與仲裁結果推遲發布有關,“法庭之友意見書”的效力依舊取決於法庭如何對待之。
近幾個月來,中菲“南海爭端”熱度難減,已被國際社會看作是一場牽扯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力量的較量。其實,單就法律而言,此案本身的開展就缺乏法律基礎,菲方的訴訟書中更是有諸多漏洞,中國於法佔理。
中國武漢大學中國邊海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黃偉在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南海仲裁之爭,中國應發掘并利用好法理資源,打好“法理牌”。盡管中國法律界近期為此不斷努力,中國國際法學會、海洋法學會等智庫均對仲裁案本身提出過法律上的質疑,但國際社會給予中國的多為政治道義上的支持,手法亦以外交斡旋為主,國際法律界對中方的聲援卻相對較弱。
因應南海法理之爭,中國之所以面臨複雜局面和多重困難,原因有三。
其一,“南海仲裁案”已不是單純的法律案件,而是摻雜著政治因素的產物。菲律賓提出訴訟請求看似是不涉及政治的法律程序,實則是試圖用法律打“擦邊球”觸碰主權歸屬的政治問題。黃偉認為,從仲裁庭的成員組成上來看,各個成員都有自身利益考量,如此政治目的性,想要撇開其他因素單論法理并不現實。
其二,中國法律界與國際法律界的智庫交流亟需加強。黃偉認為,國際法律界受西方媒體的影響依舊很大。他舉例說,在多個中外專家共同出席的法律界學術研討會中,一些國家的法律專家觀點比較西化,對南海問題持有成見,但經過與中國專家面對面的溝通後,外方專家的看法普遍有所改觀。
其三,中國亟需培育高端的海洋法人才。在海洋法領域,中國的實力與西方大國相比,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黃偉坦言,中國法律界應對南海仲裁案進行反思。首先,中國專家在國際上的權威發聲不够,與國際海洋法專家的溝通深度有待加強。其次,中國缺乏熟悉司法仲裁實務的人才,實務經驗的欠缺對中國應對仲裁案有影響。
中國亟需在南海問題上打好“法律牌”,贏得國際法律智庫的支持,這將比歷史依據乃至外交等其他方面的聲援更加有理有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中國對法律界更大的支持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