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621號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台灣新當局「滿月」 台學者促務實面對兩岸關係
2016-06-21
【中新社台北6月20日電】(記者陳小願、邢利宇)台灣新當局“5‧20”上台至今已滿一個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20日在台北指出,新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嘗試採取溫和克制路線,但總體來看“不夠務實”。
龐建國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至今未表態接受“九二共識”,或提出以“兩岸一中”為核心內涵的替代論述,但大陸方面已經劃清“九二共識”或“兩岸一中”的底線,這個基本要求是繞不過去的。
“在是否接受‘九二共識’的問卷未答完之前,兩岸關係祗會停滯不前或者出現某種程度的逆退。”龐建國指出,新當局上台後,廢除原先對“去中國化”史觀作出撥亂反正的“課綱微調”,又阻止大陸配偶爭取和外籍配偶享有同等待遇。
這些動作都顯示新當局正朝“文化台獨”和“柔性台獨”邁進,未務實面對大陸方面“反對任何形式台獨”的警告。
龐建國說,當局正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和“五大研發創新計劃”,是要“告別過去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卻無視兩岸經貿往來還不夠“正常化”,台灣仍有很多人為障礙阻擋陸資入島。
他說,陸資難以進入台灣,將導致想經由台灣連結大陸的外資不想投資台灣,使得台灣成為亞洲地區吸引外資墊底的經濟體。如此一來本地企業家也不敢投資,台灣的經濟動能會萎縮,困在“悶經濟”中出不來。
龐建國指出,蔡英文的論述迴避台灣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兩岸關係的先決條件,因此她所謂的“不挑釁、沒意外”的策略,事實上並不夠務實。
新當局上台後的表現受台灣媒體關注。《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面臨競選政見與施政現實的差距、現行兩岸政策對台灣經濟和涉外事務不利等難題。
社論認為,目前民眾對新當局期待最深的,是重振台灣經濟;但兩岸關係轉趨緊張,首當其沖的必然是經濟。
《中國時報》當天登載兩岸政策協會副理事長陳建仲的文章指出,當下新當局需突破兩岸關係的困境,否則未來民調對當局的滿意度恐怕會越來越難看,也不會享有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