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學者: 南海『仲裁結果』與解決爭端出發點相違背

2016-07-15

【中新社香港7月14日電】(記者 王勇)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後,多位專家學者接受了中新社記者採訪。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李居遷表示,九段線早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幾十年,確定的是中國對線內的島嶼和有關水域的主權,仲裁庭無視大量的相關證據,卻認為無證據證明中國可以主張九段線內的歷史性權利,仲裁結果完全與解決爭端的出發點相違背。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喜峰表示,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裁決簡單粗暴,在有文本規定時,直接以《公約》文本進行機械地字面推定,在沒有文本規定時,則自創標準,對《公約》許多條款的解釋都是第一次出現。最明顯的特質是,對於與裁決結果有對抗性的論點、論據,仲裁庭不留任何餘地,不給任何可能的解釋說明,這在國際公法性質的裁決中實在罕見。

陳喜峰認為,在中國和菲律賓以及其他相關南海沿海國多年展開談判並在爭端解決、漁業資源、海洋執法、爭端管控等方面已取得相當進展之時,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仲裁,不僅有違談判和達成協議的義務,且為南海未來談判的前景增添了新的阻礙。仲裁庭充滿法律謬誤的裁決,勢將激化南海衝突局勢,必將損害到國際共同體的共同利益。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王澤林表示,沒有管轄權的仲裁庭作出的裁決自然沒有法律效力。南海仲裁案仲裁結果在預料之中,但仲裁庭裁決結果的內容仍然令人震驚:對《公約》中部分含義模糊、但對世界各國具有重大利益的條款,作出在邏輯上存在如此問題嚴重的解釋,確實是讓人完全看不到在海洋法領域內具有公認資格的專家所應具有的水準。

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姚瑩表示,仲裁庭在管轄權和可受理性問題的裁決中明顯展現了其傾向性,那麼其在實體問題的裁決中繼續偏袒菲律賓也就不足為奇。仲裁庭在缺乏充分法律說理與證據支持的情況下,一邊倒地支持菲律賓的幾乎全部訴求,是因為菲律賓背後有美國的操縱,那麼,仲裁庭背後是否也有美國的操縱呢?這是值得大家體察和深思的。

姚瑩認為,美國始終沒有走出冷戰思維,面對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與主要盟友之間關係鬆動等情況,為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提出『重返亞太』戰略。美國違背在南海問題上『不選邊站隊』的承諾,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在國際社會向中國施壓,派出軍艦在南海不斷挑戰中國底線,極大損害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