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胞「重回」唐山:寄託跨越40年的哀思

2016-07-22

【中新社唐山7月21日電】(作者 李茜 白雲水)20日的唐山上空飄著滂沱大雨,雨水砸在雨傘上發出沉悶的“砰砰”聲。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內的黑色紀念牆上密密匝匝地刻著1976年唐山大地震24萬遇難者的名字。專程從美國趕來的僑胞徐元元和丈夫在紀念牆前向遇難者敬獻鮮花,深深鞠躬後?立良久。大雨依舊肆虐。

“40年前,我和先生離開唐山的第2天就發生了那場大地震,沒想到那一別,唐山竟遭如此大劫。”年過七旬的徐元元眼睛有些濕潤。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級的大地震將河北唐山這座中國北方工業重鎮夷為平地。24.2萬人遇難,16.4萬人重傷,4000餘人成為孤兒,被視為“20世紀世界最慘烈的地震”。

在唐山人民最艱難的時刻,一幅長12米、寬1.2米,寫著“向災區中國人民致慰致敬”,並有1145名旅居海外華僑、華人簽名的紅色條幅,歷經幾個月、輾轉多個國家最終送達唐山災區。20日,部分曾經的簽名者帶著跨越40年的哀思“重返”唐山,他們中有徐元元這樣曾經到過唐山的人,也有跟唐山素未謀面的人。在唐山大地震發生的前一天,從美國來參訪的徐元元跟丈夫離開唐山到達北京。淩晨發生的大地震,遙在200公里以外的北京震感也很強烈。想去唐山參加救援的徐元元被人勸阻下來,看著一輛輛解放軍軍車朝著唐山方向開去,徐元元祗得帶著擔心和遺憾回到美國,“但我知道,唐山人民肯定會盡全力度過這場災難。”

“有些人是第一次來唐山,但是我們的思念和牽掛早在40年前就先到達這裡了。”當年簽名事件的見證者、祖籍台灣的七旬老人花俊雄說,在那個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都很緊張的年代,簽名的一千多個海外僑胞中,台灣青年竟佔了多數。參與此次“唐山感恩‧海外尋親”尋找活動的63歲的旅美僑胞谷新英說,此次尋找畢竟時隔40年,難度很大,歷時4年共找到了15個當年的簽名者。他說,那個特殊的年代,一些台灣年輕人因支持大陸而遭受台灣當局的為難。但是當年活動發起後,仍然有很多台灣年輕人來到現場,他們或簽下化名,或簽下自己孩子的名字。“當時什麼立場的分歧都無法阻止海外遊子聲援唐山。”

20日,徐元元跟其他當年的簽名者在唐山地震博物館內看到了40年前的那個條幅,每個人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徐元元說,看到當年震情的慘狀以及24萬個遇難者名字時,她真的對唐山很心疼,“很難想象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是如何渡過難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