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924號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新青協倡九澳村打造慢生活旅遊地
2016-09-24
【特訊】最近文化局不斷修復九澳聖母村的建築,並對村落開發配套進行研究,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文化政策關注組召集人陳智榮認為當局種種舉措對於澳門的旅遊資源、當地經濟以及澳門整體城市文化印象均有裨益,冀藉此契機把九澳聖母村賦予“慢生活”的旅遊特色,延續其文化底蘊。
記載歷史事件 傳承文化精神
陳智榮指出,九澳聖母村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痲瘋病人的生活居所,然而九澳之於澳門,最早的貢獻是一個提供優質石材的採石場。乾隆時間,已有閩潮人士於這一帶地區鑿山開壁,被稱為畬蠻之類。因此,九澳一開始並非麻瘋病院的所在之處,卻是一個興旺熱鬧的工場。他指出當時的痲瘋病可以說是絕症,無論是中國民間還是西方天主教,都曾一度以為這種病是受到詛咒或是與邪魔有關的行為,因此病人多飽受歧視與折磨。而澳門最早的痲瘋病院是在現時瘋堂街巷中的聖拉匝祿麻瘋病院,這病院不單只是收留澳門的痲瘋病人,更會接受周邊廣東一帶的病人。
直至1883年,政府在九澳聖母村以開始興建專門收留女性的痲瘋病院,九澳聖母村正式與痲瘋病院結下深深的姻緣。陳智榮指出,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光,九澳痲瘋病院為廣東沿海一帶包括香港的痲瘋病人提供一個安樂的居所和庇護之地,不少人在康復後選擇在九澳繼續幫忙照顧病人,以及在附近耕作栽植、提供食物,然後終老於九澳之中。因此,九澳聖母村可說是閃爍著人性關懷與仁慈互助的精神,不單只是一個醫療衛生的歷史,同時也是在粵港澳甚至是亞洲地區中體現澳門文化精神的場所。故他認為政府在開發九澳聖母村的旅遊資源以及定位時,必須以此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再結合現時世界發展鄉郊旅遊的經驗一併作出考量。
結合文化元素 打造慢生活旅遊
在旅遊規劃方面,陳智榮建議把九澳聖母村打造成在澳門金碧輝煌、璀璨耀目下的一個“慢生活”的旅遊場所,提供種植、釣魚或捕撈的田野體驗場,同時加入一些閩潮特色的美食以區別一般澳門旅遊場所的食物。除此之外,他建議政府應謹慎考慮將九澳聖母村的房屋作為民宿提供給本地青年經營,一方面增加便宜又具特色的民宿旅遊項目,另一方面為本地青年提供一個低成本投資的創業機會。他指出皆因這種“慢生活”的旅遊是澳門現時最為缺乏的項目,既是國外旅客現時趨之若鶩的特色旅遊,同時又能結合本地九澳聖母村文化特色。
九澳聖母村承載着本土歷史文化,同時也是澳門繁華熱鬧下的一片靜土。陳智榮強調這種“慢生活”的旅遊是悠閒、舒暢的體驗,結合九澳聖母村鄉郊田野耕作、垂釣的怡然,以及在痲瘋病院舉行的展覽和演出,配合九澳海岸,以提供一個能暫別城市壓力、享受寧靜生活且詩意地棲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