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協會 赴港交流社區保育

2016-10-18

【特訊】在都市化的進程中,深耕社區,保育社區是近年港澳兩地共同面對的社會議題。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組織澳門歷史、文化、旅遊等界別人士三十人,組成“深耕社區:香港文化導賞交流團”,於10月15-16日赴香港開展交流考察活動。交流團昨晚完成兩日考察活動,回到澳門。

交流團獲澳門基金會贊助部分經費,先後到訪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大學、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故事館,深入了解香港在研究、整理、保育和傳承社區歷史文化的具體做法和成果。

到訪香港大學期間,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王惠玲為交流團主講“香港口述歷史與社區保育”專題,詳細介紹香港口述歷史的經驗,稱讚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在口述歷史訪談、人員培訓、學術發展、社區關懷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香港學習。

交流團其後考察了香港灣仔區的社區保育工作,參觀香港故事館,並邀請灣仔老街坊擔任導賞員,帶領團員穿街過巷,探索灣仔的歷史和多元生活面貌。近十多年來,中環及灣仔面臨巨大的都市變遷,舊日的唐樓已改建成新廈,保育社區是居民的重要願望。香港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有見及此,組織一群熱心參與社區的街坊成立“灣仔民間生活館”(即現時“香港故事館”),於區內收集舊物,及紀錄坊眾的生活故事,並透過公眾展覽、講座、工作坊、導賞服務等,向公眾推廣社區文化保育的重要性。

港澳兩地都市化和社區保育方面有相近的經歷,口述歷史協會曾在望德堂設立澳門故事館,如今已進駐福榮里九號,為居民和旅客提供社區旅遊導賞服務。會長林發欽表示,協會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開展澳門口述歷史研究,已訪談逾三百人,逐漸累積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和電子資源,並以這些獨有的史料為基礎,由最初的歷史研究工作,推廣至現在的歷史培訓、文物活化、社區旅遊導賞、普及讀物出版、打造業界交流平台等,逐漸取得成效。協會未來將組織人員整理已有的資料,建立“澳門人口述歷史資料庫”,保存和傳播富有特色的澳門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