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再提中國—中東歐合作五點主張『16+1合作』受關注

2016-11-07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記者馬海燕)擴大雙向貿易規模、加快推進互聯互通、深入開展產能合作、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挖掘旅遊合作潛力。這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加強中國—中東歐合作提出的五點主張。

當地時間5日下午,李克強在裡加拉脫維亞飯店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第六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併發表主旨演講。一年一屆的論壇已讓中東歐16國作為一個整體更顯著地出現在中國外交地圖上,也讓16個中東歐國家更多為中國民眾所熟悉。

中國民眾對中東歐16國並不陌生,波蘭的蕭邦、捷克的米蘭‧昆德拉、羅馬尼亞的體操、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克羅地亞的足球……都是這些國家的名片。但中東歐國家的特色和優勢遠不止這些,保加利亞的玫瑰果汁、捷克的水晶、羅馬尼亞的葵花籽油、波蘭的乳製品,近年來都隨著雙方經貿合作的加深而進入中國民眾的家裡。匈塞鐵路、切爾納沃德核電站、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還有在許多國家積極推進的工業園區,更是讓中國—中東歐合作更上一個新台階。

在去年蘇州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第五屆經貿論壇上,李克強提出了加強雙方合作的四點看法:盡快推動互聯互通項目落地、發揮產能合作的引領作用、打造農產品特色貿易新亮點、拓寬渠道解決投融資問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部主任崔洪建注意到,與去年相比,今年“16+1合作”中,創新金融合作方式成為最大亮點。新成立的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公司,將按市場方式運作,為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等各個領域和項目注入新的活力,為雙方合作帶來新機遇。

2012年4月,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華沙舉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應運而生,“16+1合作”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特別是去年蘇州會晤以來,中國和16國高層互訪頻繁,各領域務實合作扎實推進,合作廣度和深度日益擴大。正如李克強所說,5年來,“16+1合作”日趨成熟,積累了值得長期堅持的寶貴經驗。一要平等協商、互尊互助;二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三要開放包容、攜手同行;四要聯動發展、共創共享。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和包容。中國比中東歐16國加起來都要大,人口、經濟總量也不在一個量級,因此中國反復講平等和包容,以平等的態度談合作,以包容的方式促發展,契合各自的發展需求,才能走得更長遠。”崔洪建告訴中新社記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用“行穩致遠”來形容中國—中東歐關係的發展。中國與中東歐互補性強,中東歐國家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昇級的需求,農產品出口、旅遊等也需要開拓歐洲以外的更大市場;中國把中東歐視為重要新興市場,在產能合作、金融合作、互聯互通等方面希望深挖潛力。

此次李克強在高密度會晤多位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時,也各有針對性提及契合雙方需求的合作項目。中方願參與波方港口、工業園區等建設,願與塞爾維亞、匈牙利落實好業已達成的匈塞鐵路等項目建設,願與白俄羅斯加強產能和裝備製造等領域合作,願同波黑、保加利亞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合作,願同克羅地亞開展旅遊合作等。

“這些項目契合了對方需求,也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因而受到歡迎。”王義桅說,繼續深化“16+1合作”,不僅有助於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對全面提昇中歐合作的規模和質量、促進歐洲區域合作和全面均衡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