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辦世界大學生聯賽 國際大體聯直面『落魄』危機

2017-02-07

【新華社阿拉木圖2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徐徵 韋驊) 隨著阿拉木圖第28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進入尾聲,事先對其能否順利進行的憂慮也煙消雲散。在一年前,組委會宣佈將承辦預算大幅度減少三分之一曾引發一系列的擔心。不過,有著“小奧運會”之稱的大運會和大冬會近年來確實一直面臨著不小的危機。

缺少明星、競技水準低,關注度不高再加上規模龐大花費不菲,使得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FISU)旗下的兩個標誌性賽事大運會和大冬會在近年來都受到了冷落。在2015年,巴西利亞宣佈棄辦2019年大運會,此後不久阿拉木圖又宣佈將2017年大冬會的預算從210億堅戈(4.46億人民幣)減少到170億堅戈(3.61億人民幣),再加上此前斯洛文尼亞馬利博爾市也曾宣佈棄辦2013年大冬會。讓這兩項賽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對此,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表示,同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不同,大運會和大冬會更強調青年人未來的發展。兩種不同的理念在推廣方面遇到的難度是不一樣的。他說:“奧林匹克的理念是超越極限,是最高水準的競爭。國際大體聯的口號則是‘今日明星,未來領袖’。強調年輕人在未來世界上的重要性,但是這樣的目標在媒體面前是顯示不出來的。‘更快、更高、更強’我們可以通過媒體直觀的傳達出來,觀眾喜歡看,贊助商也就更多。但是大運會的理念很難通過比賽體現出來,再加上比賽水準也不高,贊助自然就不多。在現代商業理念的衝擊下,如果價值觀只是潛在的,那就無法變現。”

鐘秉樞是國際大體聯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同時也是本屆大冬會中國代表團的副團長。他表示,面對這樣的局面,國際大體聯在2015年換屆之後,新當選主席俄羅斯人奧列格•馬迪欽圍繞著市場運作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改革。一方面繼續挖掘大運會和大冬會原有的品牌價值,另外一方面更加注重市場開發,比如尋找冠名、從公益的角度吸引贊助以體現大學生體育賽事在競技之外的價值等。不過,近年來世界經濟普遍下滑,使得市場運作變得更加困難。

同時在國際排球聯合會、國際田徑聯合會擔任職務的鐘秉樞表示,這是世界各個體育組織都遇到的問題。他說:“我通過參加國際田聯、國際排聯,包括大體聯的會議都能感受得到這種下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大型賽事幾乎就集中到了俄羅斯、中國、日本和韓國這一個區域,歐洲幾乎不怎麼辦了,就是因為沒有錢了。大體聯的規模並不大,以前通過主辦城市交納的2000多萬申辦費就能夠過下去了,現在對小國來說是一大筆錢。”

因此,除了加強原有的作法之外,國際大體聯還將希望寄託在創新上。鐘秉樞透露,國際大體聯目前正在策劃和討論能否舉辦單項運動的世界大學生聯賽。他說:“國際大體聯旗下的單項世界錦標賽有很多,但都不是特別賺錢。因此現在正在設計世界大學生的足球聯賽,就是想找到新的賽事和體制,或者加強洲際之間的對抗和比賽。現在有歐洲大學生運動會,也有拉美地區的大學生運動會,現在想籌劃亞洲的大學生運動會,把賽事做得更豐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