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將『變身』嶺南風貌步行街

2017-02-20

【中新社廣州2月19日電】(中新社記者 許青青)『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清朝詩人屈大均這首詞見證了在清朝全盛時期,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的昔日的輝煌。

如今,已是知名服裝批發市場的廣州十三行,即將被改造成為步行街,傳統工藝水刷石和青磚片牆面的還原設計將讓步行街具有獨特的嶺南韵味。

記者19日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看到的資料顯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祗保留了粵海關。此後,廣州十三行行商便獨家代表清政府與英、法、美、荷蘭、瑞典等國家商船進行進出口貿易,廣州逐漸成為中西貿易的中心。粵海關和十三行不僅為清政府提供了可觀的稅收,還為宮廷採辦前所未見的奇器寶玩,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繁華盛極一時。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開放五口通商,廢除了廣州十三行壟斷外貿的特權。隨著時間的流逝,上世紀90年代末,十三行舊址周邊逐漸興起了服裝批發類生意,『中國80%服裝來自廣東、廣東服裝80%來自廣州、廣州服裝80%來自十三行』的說法印證了十三行服裝鞋帽批發市場的興旺。背著行囊或是貨袋的青年男女、大大小小的拖車滿載著一兩米高的貨物包裹,還有滿街飄香的小吃美味,是十三行的今日街景。

『來過好幾次了,這裡的貨價格公道質量好,就是人真的是太多了』,拿著兩大袋衣服、鞋子的劉自芳在家鄉貴州開了間服裝店,進貨都是來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是她經常來的地方,她語速極快地告訴記者,『看中就會馬上下手,下手慢了很可能都買不到』。據政府部門統計,十三行舊址附近商舖多達2萬家,每日接待來自中國各地、俄羅斯、東南亞地區的客商多達十萬人。

記者在十三行周邊看到,狹窄逼仄的小巷被用作倉庫,堆滿了大小包裹準備發往外地。每一個小小的地方都被充分利用起來,即使是樓梯口的一角也掛起了裙子、褲子、鞋子,等待著顧客的光臨。

周邊交通不暢以及公共配套設施落後正在成為十三行的發展瓶頸。十三行在廣州市荔灣區,荔灣區政府城市更新局表示,廣州市和荔灣區財政將投入6200萬元人民幣對十三行周邊地區進行綜合整治微改造:十三行區域的故衣街、豆欄上街、裝帽街將還原為具有嶺南風貌的步行街,600多家沿街商舖將統一更換門面及招牌,取消車行道。預計全部工程將於今年6月左右完工。

十三行即將改造成為嶺南風貌步行街的消息引起海內外關注。十三行文化愛好者黎女士對記者說,希望在建設的過程中把以前十三行的元素加上去,營造文化歷史悠久的韵味,『現代與傳統交融,打造荔灣獨特的文化底蘊與魅力,也傳承老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