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
2017-05-01
提起素食,尤其在華人社區,大多人會想起與宗教有關,素食可以視之為是一種飲食習慣或生活態度,即不吃肉類、海鮮,只進食蔬果、堅果,部份素食者蛋、奶、芝士等與動物有關的食品,甚至蒜、葷類食物都不吃。
食素的原因
選擇素食的原因,各人有異,有人出於人道主義,不忍心看見動物因要成為人類的裹腹之食而被殘殺,或飼養時已受到不人道對待,在狹窄、衛生環境惡劣環境下長大,長大後還要成為人類的口福而犧牲生命。有的選擇素食,是為了淨化身體,喜歡純素的飲食,為腸胃、消化系統減輕負擔,目的為健康。還有的出於宗教信仰,淨化身心。現在除了流行素食主義,過全素的飲食生活外,都市人經常外出用餐,快餐飲食文化、美食飲食文化、朋友聚會豪吃等,大魚大肉,放縱食欲,令人間中厭倦了肉類,會抽出一、兩日或一、兩餐全素餐,也就是近年流行的「週一素食日/綠色星期一」(GREEN MONDAY),透過一、兩餐,或者一星期抽出特定一日的素食日子,給腸道休息,淨化,走進綠色生活和健康飲食的世界。還帶出,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回歸自然等綠色生活訊息。
素食與環境的關係
素食人士或機構推動的,除了是素食對身體好處外,還有是由個人的選擇而帶動世界的改變。尤其關注是,資源的珍惜,例如生產糧食、飼養家禽、牲畜所耗用的地球資源,例如溫室氣候、糧食等。
糧農組織去年十月發佈《二零一六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而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農業活動釋放的三種最常見的氣體分別是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和甲烷。呼籲迅速採取行動,讓農業為抗擊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另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二零一六年十月發佈的新年度報告指出,至二零三零年,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另外一億二千二百萬人陷入極度貧困。新增貧困人口大多來自南亞與非洲,並預計當地的小農場產量會因氣候變化而直線下降。若氣候沒有暖化,多數地區的貧困人口將隨著經濟增長而減少。但若對暖化趨勢無動於衷,屆時,全球貧困人口將再增加三千五百萬,至一億二千二百萬人。
農作物、牲畜飼料或糞便等有機物無氧分解的過程中產生的,會釋放甲烷,佔農業總排放量的一半。腸道發酵,即家畜消化有機物,是最大的甲烷排放源,也是整體農業排放的最大來源。
環境與肉類生產拉上關係,除了蓄牧業產生的動物糞便、畜牧業也佔用了水資源、土地面積,畜牧業約佔全球人用水量的百分之八以上,佔用全球陸地面積約四成。除此,捕魚業也對海洋生態、環境帶來破壞。
所以素食,不單是一種飲食的選擇,背後深層意義可重大。
對素食的迷思
肉類含有蛋白質、維他命、脂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非素食者可能擔心,純素食會否營養不足?蛋白質、維他命、脂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都可以透過不同種類的素食而攝取。
由素食中是可以獲得足夠且優質的蛋白質,除蛋白質外,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還包括﹕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十二種維他命和十多種礦物質,都可以透過植物油、堅果、豆類、果仁、帶皮穀物等吸收到足夠所需量。
例如亞油酸和亞麻酸、維他命E可以透過植物油吸收、維生素C可透過水果和蔬菜吸收、維他命K可透過綠菜蔬菜吸收;鈣、鉀和錳等可以透過穀物、堅果、豆類、蔬菜、蘿蔔等吸收。磷和鎂有些於素食中更高於肉類中的,例如豆類、堅果、帶皮穀物、綠色蔬菜、海藻。例如維他命A或胡蘿蔔素,除了在動物的肝臟中含量較多以外,在肉類中的含量幾乎沒有,或遠遠低於蔬菜的平均水平。葉酸和銅、煙酸,維他命b6在糙米和全麥中的含量要比精米和白面高三至七倍不等。維他命D則由透過晒太陽而人體自然生成。
只要廣泛、選擇多樣化食物,廣泛攝取帶皮穀物、蔬菜、水果、豆類及豆製品、薯類、堅果和等素食,能滿足人體每日對於營養素的需要。但也要注意,各種食物一樣含有糖份、澱粉、飽和脂肪酸等,會對血糖、血脂等會造成一定負素,也要進食得有節制和按身體狀況適當、適量進食。
近年坊間流行GREEN MONDAY,讓身體經過一個星期後,來一日素食,讓消化系統、身體得到休息、淨化。食品品種繁多,例如有沙律、純素的湯類、三文治、西式午餐/晚餐等。即使是沙律,也不是只有純蔬菜,還加入水果、堅果等。頗受辦公室一族歡迎,透過素食,為緊接的一週帶來清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