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台灣經濟沉痾,民進黨難辭其咎

2017-05-23

【香港中通社5月22日電】臺北消息: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執政已滿一週年,《聯合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台灣經濟的沉痾,主要癥結在於各種非經濟因素的橫加幹擾,而其中始作俑者,民進黨的政治意識形態作祟更難辭其咎。

這篇題為《經濟,你的名字叫「無感」》的社論說,針對蔡英文就職周年而做的各項民調中,有兩個顯著的趨勢值得討論。其一,在各項民調中,民眾最不滿意的施政幾皆指向經濟表現,不滿意度高達六成以上。其二,在不同的年齡層中,年輕族群對蔡英文的不滿意度迅速飆升,一項針對年輕人所做的民調,青年給蔡施政的分數平均僅四十六分。

一年來,綜觀外界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憂心,大約可歸納為下列幾項。第一,兩岸關係的惡化,嚴重衝擊觀光、旅館、餐旅等產業,這是政治帶衰經濟;第二,「一例一休」的僵化決策,不僅推升物價,更導致許多服務業和中小企業人力周轉失靈,甚至因而關門歇業,這是決策粗暴;第三,蔡政府過度強調「分配」卻漠視「發展」,包括各項年金改革均強調「繳多領少」,這些均可能導致台灣的「均貧化」;第四,蔡英文承諾解決青年低薪的問題,卻未見任何進展;第五,前瞻建設花費八千億元的大手筆,卻用在未經謹慎評估或非急迫需要的項目上,是亂慷人民之慨;第六,鴻海、台塑等大企業頻傳出走美國,但島內投資環境遲未改善,導致民間投資止步。

社論分析,上述各界對經濟施政的質疑,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兩岸政策、勞資關係、經濟理念、投資環境、施政理念和態度等,當中揮之不去的「非經濟因素」問題,其實已羈絆台灣經濟廿年,但始終沒有解方,而今,蔡政府的執政模式卻使問題變得愈發凸顯。面對外界的質疑,府院和民進黨也陸續提出各項說明,列出諸多冰冷的數字,但民眾對這些數據完全「無感」。

社論表示,回顧這一年蔡英文在經濟政策上的失分,其實並非如她自辯的民眾「沒有耐性」,而是民眾對政府施政的失序感到不滿。例如前瞻建設計劃的推動,號稱八年的重大建設,卻在短短數月內倉促拼湊上路,真的花人民的錢都不心疼?

正本清源,台灣經濟的沉痾,主要癥結在於各種非經濟因素的橫加幹擾,包括勞資關係的挑撥、兩岸政策擺盪、藍綠的政治惡鬥、不合時宜的法令、各種假藉環保或社會名義的惡性抗爭等。這些導致經濟無法正常發展,認真做事的人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年輕人低薪翻不了身。而其中始作俑者,民進黨的政治意識形態作祟更難辭其咎。

社論認為,如果蔡英文不設法從源頭解開這些糾結,只想藉片段的改革寫下自己的治理功績,勢必徒勞而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