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刷新兩大世界紀錄 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關井

2017-07-10

【新華社廣州7月9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攀)由中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9日宣佈圓滿結束並實施關井作業。此次試採全面完成預期目標,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當天,位於南海神狐海域的鑽井平臺『藍鯨一號』緩緩熄滅了試採火苗。自5月10日第一口井試氣點火以來,試開採已持續進行60天,累計產氣超過30萬立方米,產氣時長和總量均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這次試開採成功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意味著全球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有了安全、環保的『中國方案』。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天然氣田相比,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是標準的『高潛力』能源。國際科學界估算認為,其全球資源量相當於21萬億噸油當量。

『可燃冰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不僅對中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也是世界矚目的戰略資源。』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說。

中國此次試採是一次集聚全國產、學、研力量的科技重大攻關行動。試開採作業區位於廣東珠海市東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試開採井開鑽,至5月10日下午14時52分點火成功,從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至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兼試採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說,在兩個月的試採進程中,天然氣平均日產量達到5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日產量達3.5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試採還獲取科學試驗數據647萬組,為後續的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翔實可靠的數據資料。

此前,其他國家進行的海底可燃冰試開採活動多次遭遇較為嚴重的出砂事故而被中止。中國此次試採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摸索形成較為先進和可靠的防砂技術,能夠持續有效發揮作用,保障產氣通道狀態良好。同時,在舉升方式等多方面實現創新,產量提升效果顯著,試採持續時間已達到生產性試開採要求,為未來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試採還做好了充分的環保風險評估和應對預案。在中國地質科學工作者看來,風險可控、環保有力、開發可持續,是中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始終堅守的核心原則。

60天的試採監測數據顯示,試採海域海水及周邊大氣等甲烷濃度無異常,環境無污染,鑽井井壁和開采地層穩定,未發生地質災害,實現了安全可持續生產。

『試採表明,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在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的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等領域都實現了自主創新並在全球範圍內具備領跑優勢,有望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葉建良說。

在此次試採成功的基礎上,未來中國將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力度,為產業化提供資源基礎。李金髮介紹,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加大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研究力度,為產業化提供技術準備,同時依靠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為產業化提供綠色開發基礎。此外,中國還將研究勘探開發管理規範性文件和產業政策,為產業化提供相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