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施宋總結議會工作

2017-08-17

【本報訊】第五屆立法會會期完結,直選議員陳明金、施家倫和宋碧琪昨率先向約百名居民和傳媒做議員工作總結。就有要求立會小組會不再閉門,陳明金明言不反對、持開放態度,「我覺得係可以考慮」。

陳明金表示,其十二年、三任議員裡共參與審議一百六十五項法案,包括《經房法》、《土地法》、《城規法》、《醫療事故法》、《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預算綱要法》等涉重大公共利益的民生法案得以制定通過,是一種進步,也值得欣慰。

不過陳明金指,部分法案離社會的整體期望仍有差距,需在今後再檢討修訂,如《經房法》的抽籤制度、央積金非強制、《預算綱要法》欠事前監督力度等。

此外,一些討論十多二十年的法案仍停滯不前,如廢車場規章、採購法、的士規章、防火安全規章、舊區重整法等,這些民生法案社會是集中訴求的,當中有些已諮詢數次卻仍「得個講字」,對民生影響重大,陳希望未來政府和立會能積極推動立法、修法。

對於有意見提出立會小組會公開讓居民和傳媒旁聽,作為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主席的陳明金對此態度開放,稱不反對有關安排,因若大眾認為這能讓議會工作更透明,實應可考慮。

議會不提案成政府輔助部門

宋碧琪則總結指,過去四年立會審議的法案主要來自政府提案,礙於政府工作的問題,令法案往往要來回往返多次,耗時嚴重、效率低,立會經常面臨被動等待的困境,似成輔助政府工作,失去自主作為。

宋碧琪相信,只有立會主動研究、推動和提案,才能鞏固立法職能,提升行政立法關係的良好互動。她重申議員提案和表決唯一考量準則只以特區發展大局和公共利益為出發,而非其他,更不能變相成既得利益的護法者。

她又體會到議員應要敢言問責等。當中重提舊事,不點名批評有主要官員在施政過程中漠視民意、態度強硬、有權任性,令官民失去互信,但在缺問責制下,官員不為所動,令施政吃力不討好,實影響本澳發展。

四年接兩萬宗市民求助

施家倫介紹,四年間他們團隊共接到近兩萬宗市民求助個案,主要集中在房屋、法律、民政民生、公共行政及家庭團聚範疇,當中諮詢佔近一萬四千宗,需跟進的有五千六百多宗。

本澳的住屋、交通、醫療、公共行政等問題談多年,但至今未見良策,除受制土地等因素外,跟固有利益格局、政府施政效能都有密切關係,故他們提多項建議,包括要求淘汰不合格庸官、撥賭收一成做居民共享基金、填海三十平方公里再造新澳門、推全民重疾保險、建沿海高架橋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