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聚焦關注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走向

2017-09-12

【香港中通社9月1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芍苓)“獨派”色彩鮮明的賴清德走馬上任成台灣最高行政首長,盡管在台灣兩岸政策屬最高領導人蔡英文的職權,但是賴清德作為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兩岸相關法令的執行,為此台灣媒體高度關注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走向以及如何定位兩岸關係,更憂慮蔡英文任命賴清德是“明獨暗獨合流”,“攪動台海、掀起惡浪”。

11日,多家台灣媒體為此分別發表社評或短評,其中《旺報》社評指出,“獨派”賴清德新任“閣揆”,引起兩岸關係惡化的疑慮,賴“內閣”需謹慎因應。兩岸政策雖是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職權,但“行政院長”為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兩岸相關法令的執行,賴“內閣”應視為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

社評認為,賴清德“獨派”色彩鮮明,大陸方面對他疑慮很深。儘管今年6月間他突然拋出“親中愛台”論,讓“獨派”錯愕,但邏輯不通的新表態,尤其承受壓力後又重回“台獨”立場,北京對他的印象反而更壞。社評指出,賴清德若真有“親中”的想法,有心助益兩岸關係趨穩,那麼,他在“行政院長”位子上,必須盡量做一些有利於兩岸交流合作的事,來緩解陸方對他的疑慮,也為兩岸民眾造福。

該社評認為,賴清德在“閣揆”的位子上,迴避不了兩岸事務。他若想妥善處理這類事項,方法也不難,只要友好對待大陸民眾,正面、積極因應兩岸民間交流發展趨勢,即可不斷釋出小善,小善不斷累積後,即可望緩解陸方對他的疑慮,當有助於賴“內閣”順利施政;放下身段轉個髮夾彎又何妨?

11日《中央日報網絡報》題為“賴院長將如何定位兩岸關係?”的社評指出,賴清德的“台獨”立場無疑是旗幟鮮明的。他在台南市長任內,對此做過多次表態,所以成為“獨派”寄望甚深的政治人物。如果今後他以最高行政首長的身份,像擔任市長時那樣表明“主張台灣獨立”,將不可能不對正在趨向不穩定不確定的台海局勢雪上加霜。

而且就在兩個月前的7月7日,賴清德在接受電台專訪時,除了重申“台獨”外,還稱“兩岸關係其實就是國際關係”。如此定位兩岸關係,若是由台灣領導人口中說出,其後果必不堪設想。當年李登輝提出“兩岸為國與國關係,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被美國視為企圖改變台海現狀;美國更為了因應大陸可能為此採取強烈行動,而告知台灣將撤出其僑民。

可見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對台灣安全與台海穩定的重要性,非常關鍵,絲毫不容輕忽。如果賴清德仍以“國際關係”作定位,就令人很難相信不會在台海掀起巨浪。這將不是屆時“總統府”方面一句兩岸政策權責在蔡英文,所能輕易弭平的。

另外,《旺報》11日短評指出,聽到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大陸涉台人士普遍認為,這位鐵桿“台獨”上位,意味著“獨派”實現了“組閣”目標,兩岸關係未來是否更動盪,視賴清德新的兩岸立場而定。

短評表示,蔡英文交付賴清德新行政團隊7項任務,全屬“內政”,無關兩岸與“外交”,或可理解為賴清德在涉及台灣前途的重大議題上被禁語。但是,賴清德不可能不表述立場,無論在野黨在“立法院”質詢、各家媒體都不會放過他,拱他上臺的“獨派”勢力也不會放過他,要逼他表態。

短評指出,賴清德政治性格特出,作風強勢;“台獨”是他的最大罩門,堅持過去的立場、還是髮夾彎,關乎他能否及格。少一點嘴砲“台獨”,多一點民生經濟,對兩岸都有利,更有助他與蔡英文一同在兩岸難題上一起做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