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台東百年糖廠廢棄後重生

2017-09-18

【中新社台東9月17日電】(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秋日的台東烈日似火,走進台東糖廠,工廠的原始樣貌還在,昔日機器的轟鳴聲已不在。進出工廠的不再是運輸蔗糖的汽車和工人,而是旅遊大巴和遊客。糖廠車庫和成品庫已成功轉型成藝術家的設計工坊和創意園區。

銹跡斑斑的製糖機器,述說著時代變遷與台東糖廠的興衰。一度荒廢的台東糖廠,正在變成當地新的文化地標。

今年已經61歲的林天財,1979年進入台東糖廠擔任機器維護工,見證了台東糖廠的鼎盛時期。30多年後的今天,糖廠輝煌不再,林天財也放下了扳手,拿起筆,書寫與整理台東糖廠的興衰史,成為台東糖廠文物館管理員。

曾經,製糖工業是台灣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作為台灣糖業的一份子,興建於1913年的台東糖廠承載著台東厚重的歷史。對於台東糖廠的過去,林天財如數家珍:台東糖廠鼎盛時期日榨甘蔗兩千噸,日產糖兩百噸。。

台東糖廠的輝煌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戛然而止,受巴西及東南亞進口糖的影響,台東糖廠1996年停產。隨後工廠閑置十多年。直到2007年,台東糖廠才重獲新生,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漫步在糖廠中,祗見天車(大型起重機)場已改造為露天舞臺;車庫已改成文創新聚落,多位當地少數民族工藝大師入駐。蘭嶼木雕藝術家張馬群在車庫文創區開設了木雕藝品展售商店,蘭嶼文化中常見的飛魚、山羊、拼板舟等,在他的店內俯拾即是;台灣少數民族木雕和鐵塑大師陳正瑞利用糖廠成品庫開設了“阿水工坊”,利用台風時漂流到台東的漂流木,雕刻記憶中的族人。台東糖廠已成當地少數民族文創產品展示區。

“經過整修,我們將車庫和成品庫出租,目前已有29家工坊入駐。”林天財告訴記者,承載著台東工業歷史的百年老廠,已卸下過去的使命成功轉型。

除少數民族文創產品外,台東糖廠文創園區也設有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區。在台東糖廠陶藝大師鍾金宏工作室內展示的陶藝作品,就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鍾金宏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陶藝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他常常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化結合來開展創作。如其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餘》,陶蓋是書法“有”字,陶身為若干條魚。作品充分引用在地自然元素,結合中國人“年年有餘”的祈願,來表達中華民族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阿水(陳正瑞)這群藝術家給這座廢墟一般的工廠賦予了新的生命。”林天財說,他們的入駐,讓原先灰濛濛的工廠倉庫變成一間間充滿情感的創作工坊。

工廠雖然煥發了新的生命,但林天財仍然固守著工廠的歷史。他認為,糖廠的歷史也是文創園區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台東糖廠文物館內的製糖史部分,林天財從清朝時期台東製糖史開始佈置,“台灣製糖史與大陸密不可分。”林天財說,台灣製糖史是大陸製糖歷史的延續。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集館內的資料和文物。

在文物館,有兩樣東西讓林天財愛不釋手。分別是:日據時期工廠的牌匾和一本舊日曆本。

糖廠1996年7月1日停產,而6月29日和30日是雙休日,日曆停在6月28日沒有再往前翻,後來整理辦公室時,我看見後就把它收藏了。”林天財說,歷史是留給後人的最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