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自暑期起推動樂高積木編程教學及相關大型活動 冀培養本地學生科普氛圍

2017-11-20

近十年,眼見身邊不少朋友包括自己在內,對「樂高積木」(LEGO)這款玩具積木的追捧程度近乎著魔,而隨著相關玩具推出市場的各個發展路向,現在它不光是兒童玩具、部分年齡層人士的童年回憶,也成為不同年齡層兒童和青少年培養邏輯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該款積木不論在兒童玩具選擇或教育層面具有一定價值。

樂高積木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一九三二年,丹麥比隆的木匠克里斯提安森開始製作木製玩具,其後創辦樂高集團,木製玩具屬塑膠積木發展前的主要營銷商品。至一九四七年起拓展塑膠玩具,並由兒童心理學家Hilary Harry Fisher Page設計及擁有專利,然後與英國公司製作膠製積木。「LEGO」一詞在丹麥語中意指“玩得好”,直到一九四九年,集團正式轉為生產這些塑膠積木。

這款積木獨特之處在於設計精美、色彩繽紛且具多變性,積木上的塑膠顆粒方便組件能緊密扣在一起,雖說兒童玩具,卻深受廣大成年人歡迎,是不同年齡層人士的童年回憶。時至今日,該款積木已推出多個不同主題,如城市、少女和朋友、科幻電影、古董交通工具及太空梭等系列,世界各地更有不少「達人」憑這些簡單積木砌出一個又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和外國著名景點,以及澳門街角及或1:1的大型賽車展覽模型等。

童年時既昂貴又令人很想擁有的特別玩具

對筆者而言,這款積木在邏輯思考培養上有一定的培養能力,而且當中有不少童年回憶。因為這款玩具屬年幼時和表兄弟之間的玩耍良伴,一般而言都是玩人家的積木多,自己的寥寥可數,在那個年代,樂高積木算是“來路貸”,真正品牌只此一家,擁有一小盒已經要央求家人很長時間,要很大盒、能砌出飛機大炮或帆船那種,就價錢而言根本妄想!筆者到出來社會工作後,才收藏不少系列,即使長大成人,那份對樂高的執著仍舊揮之不去,依然著迷。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和表兄弟們圍在一起砌砌玩玩,雖然快樂無比,不過偶然還是出現一個狀況:發現積木砌錯位置,但緊扣在一起的積木實在扣得太緊,不止小孩,有時連大人未必夠力氣將積木拆開,這時候我們一般會選擇“用牙咬開”的方式,嘗試拆出來,有時這方法頗管用,但拆出來的積木顆粒上會留有我們咬過的痕跡;當然亦有失敗的時候:咬不開積木反而把牙齒弄崩!可能相關品牌亦有留意這一點,近年在適合青少年或以上玩家的系列積木裡,均附有一把“顆粒拆卸器”,方便玩家使用或拆除組件。另一方面,又可以將所有不同系列的積木混合、集中裝在盒子儲存,也不會失去它們作為玩具積木的意義,數量上反而可以擁有更多,砌積木過程中能發揮個人想像,可以砌出與本來設定系列有別的另一款建築物或交通工具,因此某程度上樂高可以說和不少孩子一起成長。

科學館暑期時辦大型活動冀推廣科普知識

除玩具市場,該款積木亦逐步走向教育層面,如推出適用於平板電腦的程式,讓兒童或青少年透過積木和程式融合學習,手腦並用進一步培訓邏輯思維,朝科普領域發展。澳門科學館過去於暑期及開學後的週末時間曾舉辦過適合不同年齡層兒童及青少年的樂高積木編程班,反應熱烈。據展品及教育部高級經理梁思聰(Oscar)介紹,科學館每年暑期舉辦不同類型,如化學和手工類等專題課程及展覽,當中以樂高積木為主題的活動最受市民歡迎。「過去的暑期課程或活動,主題、時間安排分散,所以今年想有點改變和突破,便舉辦以高樂積木為主題的大型系列活動,同時與編程教學結合,目的是希望能推廣兒童及青少年對科普教育的認識,為科學館之後開辦的教學課程作為延伸。」

編程班深受歡迎逢辦必滿額

現場所見,科學館在展廳入口處放置一幅大型樂高牆,不少孩子和家長一起在牆上動手砌出可愛的圖案,家長在旁協助孩子砌圖,孩子則發揮個人創意,;大廳內設有適合年齡3至5歲孩子玩的大型積木,年齡稍長孩子在另一邊用積木進行槓桿、齒輪、風力及水壓原理的實驗,孩子們在家長陪同和協助下,盡情投入科普世界。「今年參加活動的孩子裡面年齡最小三歲,最大的是一位暑假後升大學的學生,可見該款積木深受兒童和成年人喜愛。而透過這款積木,我們希望讓他們在玩樂過程中,融入科學實驗元素,或將電腦程式融合到樂高機械人裡,體驗加入程式後的效果如何,靜止時機械人須如何操作等科普基礎。選用這款積木的好處是,編程教學不像傳統教育般一板一眼,而是透過個人組織,觀察其他人的作品時激發個人創意,達到愉快學習,不會讓整個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另外,大廳最旁邊位置設有四個課室,分別進行初階機械班,以及高階、要使用平板電腦寫程式的編程機械人等七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孩子們編程時遇上問題時積極向導師提出問題,導師亦在從旁提點,以啟發他們的思考能力。

手腦並用讓孩子們及發揮無限創意

Oscar坦言,上一代人學習電腦程式,大部分時間純粹在電腦屏幕上編程;而現今一代,部分家長遇上孩子鬧別扭時,只會將智能手機之類交給他們玩線上遊戲,與培養科普知識距離太遠。認為接觸科技是好,然而過份接觸未必是好事。為鼓勵孩子們真正做到手腦並用,科學館現時採用屬於難以在坊間購買到、只專門提供予學校或教育團體用的教學塑膠積木,讓兒童或青少年親手為機械人編程、組裝、測試硬件機械運作,嘗試自己所想和動手做出來的成品效果是否一樣,接著加入場景故事,或用平板電腦製作四格漫畫等,利用創作、組織及說故事形式,再運用其他工具如3D打印機及鐳射切割等,在編程之際同時加入藝術元素,培養不同性別和年齡層青少年對科普知識的追求、興趣和吸引力,相信過程中可達到實踐「STEAM教育」模式。

(#STEAM指: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 and Mathematics,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跨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數學邏輯的基礎下,藉由動手建構工程與呈現藝術美學,來學習科學和技術的內涵。)

期望將來能藉教師和學校逐層推廣本地增科普氛圍

Oscar表示,香港及其他地區已非常流行樂高機械人比賽,反觀澳門參與的學校不多,為普及相關活動,增加青少年對機械工程的認識,科學館將計劃舉辦教師培訓課程和校際比賽等。事實上,科學館裡面有具認可教學資格的人員,專門培訓學校教師,在教師培訓結束後,教師們或其所屬學校若有興趣,可以向科學館免費借用編程教學套件,在校內自行培訓學生,而科學館在中間擔任支持和借出資訊角色,藉這種擴展方式希望帶動更多學校參與,特別是一些教師有興趣、卻沒有太多資源可辦編程機械人活動的學校。科學館正好提供培訓機會,讓教師在科學館接受培訓、學會操作重點後再回校教導學生,如此讓澳門學生在相關範疇掌握多元科普知識,進一步形成科普氛圍,一層一層傳播開去,期望日後能發展出樂高機械人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