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家長對性侵認識不足 聖公會將加強宣傳性侵犯危機認識度

2017-12-01

【特訊】聖公會樂天倫賭博輔導暨健康家庭服務中心,在社會工作局津助下於2015年12月開展了「預防及支援性侵犯危機-社區推廣計劃」,透過社區及網上管道的宣傳教育,加強對性侵犯的認知和辨識,鼓勵主動求助,同時為受到性侵犯問題困擾之人士或家庭提供輔導服務,至今計劃推出近兩年。本年服務接觸逾8萬人次。

2017年在社會工作局的津助下,該中心更開展《家長對性侵犯危機認識問卷調查》,期望瞭培育有未成年人之家長對性侵犯危機的認識程度,而透過填答問卷的過程,同時喚起和鼓勵家長對性侵犯的行為、迷思、影響的關注,調查分析的結果亦會用作為規劃更適切的服務。

部分家長對性侵事件存有迷思

調查共成功訪問555位育有18歲以下子女的家長,當中53%受訪家長表示「間中」留意性侵犯相關資訊,「較多」或「經常留意」的共約2成,但有約兩成半家長「甚少」或「從來沒有」留意。就對性侵犯危機認識程度方面,約7成表示對性侵犯危機「有點認識」,約2成表示「十分認識」,能辦別出大部分刑法典有訂明的性犯罪行為,從以上數字可見整體受訪家長對性侵議題有一定關注,但須加強留意一些非身體接觸的侵犯行為如「邀請他人觀看含有性意味的刊物或影片」、「對他人做出言語的猥褻或是講黃色笑話」,因為此2項行為如若發生在未滿十四歲的未成年人上,於澳門法律上已屬對兒童的性侵犯,如果家長對以上2項未能充份的辨認,容易對灌輸未成年子女的性侵犯的正確認知有影響。

在性侵犯迷思方面,有關「受害者處境」、「加害人狀況」及「性侵犯事件本質」三部分上,有一半受訪者未能作正確的回應,例如在「奮力抗拒的話就不會發生性侵犯」、「性侵犯的加害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性衝動」、「性侵犯事件會有明顯的武力或暴力證據 (如傷痕)」三條題目上,僅約50%受訪能正確回答屬於迷思,研究團隊認為如果家長及大眾對性侵犯存有以上迷思,會容易錯誤認為受害者也需要為被性侵犯事件負上責任,增加受害者承受汙名化及無力感, 同時容易淡化加害人意圖或及其行為的嚴重性,但真正的是加害人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及大眾如有不當的言語和對話回應或會為受害人帶來二度傷害 。在性侵犯影響方面,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同意性侵犯對受害者帶來嚴重的身心創傷,而絶大部分家長和大眾未必留意到遭受性侵犯或會讓受害者出現極端的對「性出現抗拒」或「變得開放」此類較為獨特的「性徵化」影響,故此,應加強家長和大眾對性侵犯的界定原則的瞭解以及理解性侵犯帶來的困擾和反應。

家長認同需灌輸預防和認識性侵知識

超過九成受訪家長表示會透過網絡、報章及刊物的方式以瞭解性侵犯相關資訊,只有兩至三成同時會透過學校或政府較正統管道獲取,可見家長著重資訊獲取的方便性和快速性,而調查發現約7成家長認同灌輸子女認識「自我保護」、「辨識危險」及「危機應對」這三個層面的知識在預防性侵犯上皆很重要,但獲取資訊後僅3成受訪會「經常」以實際行動教導子女預防性侵犯的知識,更有超過兩成受訪家長「甚少」或「從來沒有」作出教導;且容易忽略教導子女「辨別不合理的行為及要求」及「求助方法」,調查還發現到育有兒子的受訪家長普遍較少進行灌輸,而只育有幼兒階段子女的家長則很少向子女灌輸自我保護的方法,這與聖公會推行社區教育工作接觸到的家長普遍處理情況相似, 家長對於孩子有關性好奇的提問,會感到尷尬或難以回應,容易採取迴避或支吾以對終。調查團隊認為家長在灌輸子女預防性侵犯的積極性還需大大加強,此外教育子女預防性侵犯不應受到年齡及性別上的限制,但同意需要因應不同年齡的子女調節所灌輸的內容的深淺程度。調查團隊還建議家長和大眾善用網絡獲取性侵犯相關資訊之餘也需考慮其準確性,謹慎辨別資訊的真偽和優劣甚為重要。

求助個案女性為多

聖公會表示本計劃推出至今共處理8位求助個案, 求助者以女性居多,成人求助個案佔多數。聖公會輔導經驗發現,受害者說出自己遭遇並非如想像中容易,同時會受到要否「報警追究」問題而困擾,亦容易為處理事件過程如報案、驗傷、司法程式等而焦慮不安或充斥很多不確定感。聖公會指出過程中獲得親友的支持和陪伴對受害者十分重要,亦鼓勵各相關的專業人士需對受害者的處境和情感需要有足夠的洞察和敏銳,同理受害者將要面對的壓力,避免造成心理上的再次傷害。

性侵犯是屬刑事罪行,如遇到性侵犯的威脅時,可主動求助,致電24小時性侵犯支援輔導熱線65339608,共同面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