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326號

2018年03月26日

星期一

年輕醫師藉中醫結合嬰兒按摩推拿助親子身心關係更鞏固

2018-03-26

隨著時代需求,現今不少人生活繁忙,加之氣候多變,維護健康上大部分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感冒發燒等急切的會先看西醫,平日則以中醫調理身體,固本培元。因此中醫師年紀不再像過去般侷限在「必須上年紀才算具資格」的外在條件上,部分年輕人更願意選擇以中醫作為終身事業,透過懸壺濟世,一方面醫治病患,另一方面藉診症了解各階層人士的心理狀況,改善體質之餘,並採用不同方法渠道紓緩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和情緒病,好讓身心由內至外能維持健康。

中醫源遠流長

中醫學,顧名思義源於中國,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及保健的綜合科學。」以陰陽五行作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探求病因、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五臟六腑、經絡關節和氣血津液之變化,判定邪正消長,得到病名和病因,再使用治療手段,對症下藥,故中醫由古代起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年輕中醫師以望聞切作基礎推廣嬰兒按摩及小兒推拿

黎安娜是本地註冊中醫師,外表年輕,至今行醫第十年。對筆者而言,要學習中醫,過程一點不簡單,要背熟、認識和了解藥理、人體穴位等已經非常多內容。大學以全科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後,黎醫師繼續進修,之後完成「中西醫腫瘤結合」碩士課程,她表示:「現代人治病已不會側重只看西醫或中醫,他們反而更希望中西治療結合,在治病上達雙贏局面。雖然中醫不像西醫,會為病人動手術或藥到短時間內病除,然而中醫可以經過西醫的診治或報告、化驗,從中了解病患的情況,再提供治療建議。」另一方面,藉著平日看診,黎醫師留意到現時社會在照顧女性或孩子健康的層面上,比上一代婦女有更大需求,不少母親們被她「望,聞、問、切」後,若時間允許都會對她大談「湊仔經」或「辛酸史」,為此近年她考取了三個嬰兒按摩及小兒推拿的專業資格:「嬰幼兒在醫學上屬一個較大板塊,因當中涉及廣泛,且嬰兒按摩及小兒推拿對兒童和青少年能起保健和治療作用,同時又可將望、聞、問、切融入,按實際情況再為孩子按摩推拿,故中醫在裡面較有優勢,且兩種手法非常值得母親們學習,最好是父母一起學習更佳。」

嬰兒按摩及小兒推拿早在唐朝已有文獻記載

嬰兒按摩及小兒推拿並非新興治療手法,惟過去社會很少注意到。追溯相關歷史,中國早在唐朝時已經出現。「中國醫療史在這方面早有有文獻記載,真正興起應該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並以不同方式或按摩手法在世界各地興起。在外國,現時大部分的醫療文獻或醫務範疇裡,均設有嬰兒按摩師一職,甚至設立專門科室;而內地部分醫院更設立專業門診,讓早產或有先天問題的孩子,透過嬰兒按摩式小兒推拿這種不需要打針服藥的治療,同樣得到較好治療效果。」

兩種手法增加親子關係亦可增強孩子安全感

她介紹,兩者最大分別在理論依歸不同,嬰兒按摩講求一套又一套的規範手法,較適合0至3歲的孩子﹝3歲以上屬另一個範疇「兒童按摩」﹞,按摩時多集中在嬰兒的手部和四肢,常聽且多用的有「捏脊法」和「推肚」。前者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將嬰兒的皮膚捏起,邊提捏邊從魚尾穴向上推進,推至大錐穴,從下而上地推,具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後者「推肚」亦即「摩腹」,以肚臍為中心,用掌心為嬰兒在腹部順時針按摩通便,逆時針可止腹瀉,與西方的「肚仔按摩」類同。小兒推拿則屬穴位,主要針對經絡和血氣,有不同推拿組合,適合年齡較大、界乎0至14歲之間的孩子。其中,「天突」和「膻中」兩個穴位常用在傷風感冒或哮喘,「天突」可以平喘、理氣化痰;「膻中」可用在氣喘和止腹部疼痛。近期流感肆虐,若孩子低燒,家長可嘗試藉推拿孩子前臂內側的「清天河水」穴位;高燒則可用「退六腑」手法,減輕孩子感冒不適。若孩子身體或腸胃不舒服、漲氣、不願吃飯、吐奶,或情緒低落等,都可以藉推拿作為治療方法,保健方面,常按「湧泉穴」對兒童智力有良好發展,「足三里」對脾胃有幫助。

惟中醫手法不似西醫般打針服藥後立即見效,黎醫師建議父母們,即使每天忙於工作,都要為孩子抽出三分鍾,或睡前為孩子按摩推拿,除可助孩子生長發育及緩解不適外,亦可促進親子關係。外國有醫療報告指,每天上課前在課室讓孩子們互相幫助做5分鐘按摩,可提升溝通能力,學會彼此尊重,從而減少校園暴力問題。對於親子關係,認為家長可透過接觸安撫,在這個特有的親子互動時間中,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在校學習情況或所想所需,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嬰兒按摩非普通按摩普遍存誤區

她坦言,不少人對嬰兒按摩和小兒推拿存在誤區,以為和成年人放鬆的按摩差不多!強調兩種手法不止放鬆,同時具治療和保健作用,日後希望在相關範疇上多做推廣宣傳,讓澳門家長多認識和了解,同時希望能開辦小兒按摩推拿協會一類的宣傳教學機構,將相關手法向社會推廣,增加家長們的認知,為家長們提供更多孩子保健等正確資訊。

現代母親工作家庭壓力大冀藉聆聽幫助她們

自經營診所後,這些年前來找她看診或調理身體的病人以女性和孩子居多,當中尤其產婦或生產前已經由她跟進、生產後又帶著孩子一起找她繼續跟進的婦女都有,有些媽媽在看診時亦會向她訴說平日的工作或育兒壓力:「不論全職或工作媽媽,我都非常明白她們的感受,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黎醫師有一名兩歲半的兒子,因此非常了解現今母親們在家庭和照顧子女等問題上的壓力,為此她藉手機社交平台與母親們互動,聆聽她們,有時凌晨時間亦會接到她們對照顧生病孩子之類的疑問訊息,認為聆聽非常重要,可藉此緩解她們在處理事情時正面對和承受的失衡狀態。

家庭事業兩者兼顧前要學會捨棄

黎醫師自己又如何定庭和事業兼顧?她笑言這是很大的學問,認為要學識取捨,所謂取捨,項目還未包括休息、娛樂和社交時間。「要真正做到家庭和事業兩者兼顧,就可能要捨棄社交和娛樂,不過為了保持自己和兒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我寧可捨棄娛樂,例如不去看電影、少赴一個聚會,將時間用來盡量休息,並堅持每天接送兒子上、下課,這是我和兒子之間的親密時間。」

早年曾辨陪月課程為準媽咪提供坐月和產後護理資訊

過去黎醫師曾開辦為有意懷孕及為產前產後婦女學習的課程,並提供相關專業意見和建議,例如新手媽媽須知的育兒知識、產後滋補湯水調理,以及餵哺母乳時遇上的「塞奶」、「收奶」該如何處理、產後持續跟進,甚至婦女「坐月」時著涼如何補身等,均屬課程重點。指現代人生活或飲食文化雖然趨向西式,惟傳統中國人仍非常重視婦女產後的「坐月」調理。

婦女生產後禁忌多宜做好保養維護健康

中醫裡有一句話喚作「產後百節開」,按字面意思是指婦女在生產後四肢關節比較鬆,並非甩骹或骨折,在中醫角度認為,關節位置因生產過程後鬆開、易「入風」,導致寒氣侵入關節使產婦身體更虛弱。黎醫師建議產婦「坐月」時,先忍耐十二天時間暫且不洗頭,避免寒風自頭部入侵身體,如此遵循產後「十二朝」保養和調理。十二朝之後正是產婦身體進入康復期,到時才做個人清潔會更合適。「當然如何協助婦女調理好身體,狀況須因人而異。中醫的理論在於調理健康時須配合天時地理人和,人作為主體非常重要,因為人本來就能隨著天氣和地理環境不同而產生變化,以便讓人體按當中的規律產生最合理的適應環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