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長輩圖』盛行 有人歡喜有人煩

2018-04-05

【中新社台北4月4日電】 (中新社記者陳小願、張曉曦)在台灣,許多人每天一打開手機社交軟件,會收到大量以風景圖片添加問候語或勵志名言製成的圖片。

近年盛行的這類圖片,常為中老年人在社交群組中轉發,因而被稱為“長輩圖”。“一天要收到三四十張,基本都是問候早、午、晚安,或是加了無聊文字的圖片,就像長輩囑咐孩子出門要記得綁鞋帶一樣。”31歲的台北青年陳宥丞,近日向中新社記者談起“長輩圖”時頗為無奈。

“好像有人一直用廣告單塞滿我的信箱,要定期清掉。”陳宥丞說,長輩適當運動可能比發圖片更好。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蔡芃敏則認為,“長輩圖”是表達關愛的一種方式,但一句“最近怎樣”或是一通電話,會比貼圖更有溫度。

儘管“長輩圖”被年輕人貼上“無聊”“煩人”等標籤,但不少長者卻樂此不疲,甚至製作者越來越多。據瞭解,近年來台灣不少社區大學開設夜間電腦班,向長者講授圖片編輯等課程,這也成為“長輩圖”盛行的原因之一。

記者近日探訪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時,多位頭髮花白的長者正在學習電腦基礎知識。教授電腦課十餘年的陳淑敏告訴記者,幾乎每期電腦班都有銀髮族痴迷于“長輩圖”。除發早、午、晚安的問候圖外,還有長者半夜睡不著,在班級群裡發宵夜圖。

“網絡也有禮儀規則。”陳淑敏認為,長者通過社交軟件可加強與他人的交流,但如果發太多“長輩圖”,甚至把政治理念、種族、信仰等信息加進去,則易引發衝突。61歲的盧慧敏是電腦基礎班的學生。她告訴記者,用自己拍攝的圖片製成“長輩圖”與熟人分享,是一種紓壓,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分享圖片的過程中,會感覺彼此更親密。

不過,她認為發“長輩圖”要有所節制,否則三更半夜手機因接收圖片頻頻作響,是很大的困擾。年近六旬的蕭家裕也認為,自製“長輩圖”與朋友或晚輩分享,是不錯的交流方式。但數量太多,不僅擾人,而且會讓群組裡的重要資訊被淹沒。“長輩圖”在台灣盛行,幾乎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連耄耋老人中,都有人以製作和轉發“長輩圖”為樂。此一現象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聯合報》近日文章指出,長輩樂於學習新知,可預防失智症並減少孤獨感,好處多多。研究老人教育的學者黃志坤認為,受“長輩圖”連續“轟炸”時,表示長輩心中有你。簡單的“謝謝”或貼圖,都是善意回應的方式。

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分析,年過古稀的長者對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擔憂”,會促使他們主動使用社交軟件,瞭解當前趨勢和家人關注的事情。當長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又不想拉著孫輩嘮叨訓話時,“長輩圖”就是很好的溝通媒介。

面對“煩人的關愛”,越來越多年輕人表現出更多的理解與包容。網絡上已有“停止嘲笑長輩圖”的呼聲,還有高校推出“長輩圖改善工程計劃”,讓年輕學生用同樣的素材,設計出更美的“長輩圖”。就讀于台灣政治大學的22歲學生陳玟亘認為,長者用“長輩圖”表達關心的意圖很明顯,但年輕人更喜歡有趣的“表情包”。有年輕人正嘗試改進“長輩圖”的內容回復長輩,希望讓彼此的溝通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