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420號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團體聚首濠江合辦研討會 冀加強澳門文化教育
2018-04-20
【特訊】由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商會、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文化傳播委員會、世界民族文化(澳門)研究會聯合發起的「加快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建設暨新海絲(澳門)國際文化博覽會籌辦研討會」,日前(18日)在澳門漁人碼頭勵宮酒店圓滿舉行。
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級助理邵彬、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張樂田副會長,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商會榮譽會長羅蔚、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文化傳播委員會秘書長陳士軍,世界民族文化(澳門)研究會理事長韋麗坤等及三十多位來自粵澳兩地的專家學者和珠澳主流媒體記者二十多位元出席研討會,並就澳門如何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建設,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為之振奮鼓呼的創想——在澳門這一世界遺產城市舉辦新海絲(澳門)國際文化博覽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要使命
本次研討會重點論證了如何針對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 堅定澳門文化自信心,加快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 "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進程 促本次研討會的緣起於2017年7月,中央政府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對澳門提出的定位:“推動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交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從文化出發,既是澳門人的期待,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中的重要使命。
羅蔚:適應新環境 找准新定位
在研討會上,主辦方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商會榮譽會長羅蔚在致辭中表示,本次研討會正式澳門落實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重要舉措,並表示有三點契合點: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守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商會也將積極支持和參與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助力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打造新海絲,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要適應新環境、找准新定位、研究新策略、明確新目標、實現新發展。
冷鐵勳:文化創新上賦予新動力
在主題演講環節,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冷鐵勳教授帶來《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澳門城市大學城市治理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杜文才教授,則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帶來《培養大資料文化思維,推進大資料文化價值實現》主題分享,期待更多大資料和科技的應用,在文化創新上賦予新的動力源泉;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澳門科技大學李世源教授,帶來《澳門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主題分享,澳門在新的新形勢和挑戰,如何找准最合適自己的路,他建議在會展層面走文博會的形式,這跟新海絲文博會的構想不謀而合!
韋麗坤:打造永不沉沒的諾亞方舟
主辦方之一的世界民族文化(澳門)研究會,它將是立足澳門、面向世界,以民族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致力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澳門多元文化的軟實力。會上,世界民族文化(澳門)研究會理事長韋麗坤女士,提出了新海絲(澳門)國際文化博覽會這一創想,其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國際文化博覽會,是以一帶一路沿線、沿岸國家不同民族(民俗)文化文明交流、合作為主題的綜合性、國際化的大型文化博覽會,一個集展示展銷、傳承傳播、搶救保護、投資開發、產業轉化、商業推廣、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化服務平臺。同時也借鑒對標業已舉行了兩屆敦煌文博會,通過了《敦煌宣言》,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達成了共識,形成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協定,開展了一系列交流對話和經貿洽談活動,其巨大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影響和帶動著絲綢之路的發展。韋理事長表示,希望澳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成員,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民俗文化日益被邊緣化的現狀,能夠擔負起保護、拯救世界民俗文化的歷史重任,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民俗文化之傳承,打造一艘永不沉沒的諾亞方舟!
魏楚雄:抓住有力時機
面對這一設想,現場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深入交流,為澳門多元文化交流基地建設積極建言。澳門城市大學歷史學教授魏楚雄指出:澳門重新得到時代機遇,抓住有力時機,官產學結合!公司、產業的開發相結合,像新海絲這樣的機構起到協調的作用。而85歲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家程祥徽稱:今天的主題很有意思,葡萄牙到澳門已經400年了,巴西已經改用葡語,我們卻依然說漢語,說明我們漢文化很強悍。在40年澳門感受:20萬人,三種語言,澳門城市特色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加強澳門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嘉賓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易在成博士認同,表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主辦方稱,將展開系列的民族民俗文化探討或互動,由前期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交流互動,朝著國際化方向推進新海絲(澳門)國際文化博覽會的籌辦推進,期待澳門和大灣區邁向新時代發展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