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關係進入新時代 專家解讀四個新方向

2018-05-26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作者 張素 孟偉)“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4日在北京與第11次訪華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晤時,用這四句話為雙方推進兩國關係指明新方向。

“這四句話實際是在主動引領中德關係昇級。”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義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兩國關係得到長足發展,合作廣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眼下,中德關係進入新時代,外界評價默克爾此訪為中德關係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專家看來,今年中德關係昇級有“內”“外”兩重因素。從“內因”來說,今年恰逢中德兩國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兩國新一屆政府應共同努力,加強規劃,推動中德關係與各領域互利合作在現有高水平基礎上更上層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注意到,在中國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之際,默克爾此行造訪有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之稱的深圳,表明德方對中方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的信心。

從“外因”來看,中德雙方都是出口大國、外匯儲備大國、製造業大國,面對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的態勢,王義桅認為,“兩國已從一般意義上的經貿合作,上昇到塑造新型國際關係、維持多邊貿易體系、維持世界和平發展乃至塑造未來合作方向的層面”。

習近平指出,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定倡導多邊主義,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動國際形勢朝著穩定和有利於各方的方向發展。默克爾回應稱,在當前世界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的背景下,德中兩國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溝通協調,密切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業已富有成效的合作,德國支持增進歐中合作關係。

在這四個新方向中,“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這一提法頗為新穎。王義桅指出,受到“先驗論”思維方式影響,中德關係也曾被意識形態所束縛。近年來,中德、中歐間意識形態差異逐漸淡化。接下來還需盡量減少傳統意義的意識形態差異引起的分歧,加強政治互信。

崔洪建也表示,中德兩國需要進一步明確共同利益,找到共同立場。“大家要重申和回顧過去取得成功的經驗,把一些原則再次明確下來,促進務實合作,不能受一些其他政治因素的干擾,要看到更多的共同利益而非差異。”他說。

記者注意到,中方領導人不僅給出中德推進兩國關係的方向,也指出具體路徑,其中主要有五項內容:更好發揮雙方多領域機制性對話的積極作用;秉持雙向開放,擴大合作共贏;以數字化和創新合作為引領,加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挖掘在智能製造等領域的研發與合作潛力;加強發展戰略對接,發揮互補優勢,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切實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擴大文化、教育、旅遊等領域交流。

王義桅也提出一系列舉措,比如通過新一輪中德政府磋商,促進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再如深化地方層面合作,促使德方抓住中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轉移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並使德方更好地在經貿、政治和戰略層面引領深化中歐合作。他還強調,在推動伊朗核問題解決、應對美方貿易保護主義等領域,中德也將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