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權力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李良汪憂公職面試設額影響擇優選才

2018-08-15

【特訊】公職招聘制度實行改革至今,經歷大修小改,至今仍問題不斷,當中招聘效率最為社會所垢病。日前,政府表示擬透過縮減報考期與補交文件期、面試名額限制,以及考慮電子改卷或聘請大學教授協助改卷等措施增加招聘效率。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兼該會公共行政改革關注組召集人李良汪表示,設定面試限額對公職招聘提速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影響“擇優錄取”的選才核心原則。

影響“擇優錄取”核心原則

李良汪指出,根據現行《公務人員的招聘、甄選及晉級培訓》規定,甄選面試目的是因應職務要求的特點,確定並評估投考人是否適合擔任有關職務。過程中一般會考核投考人的專業能力、臨場應對、談吐技巧及邏輯思維等,這些都是按綜合能力選才的關鍵要素。倘推行“面試限額”,以招聘空缺數目的五倍為例,某部門招聘高級技術員一缺,筆試成績最高的十名可能分數相差無幾,但只有五人可進入面試,這將對政府“選才”做成影響。“時間慳咗少少,但未必請到最合適的人。”

至於有部門出現過千人進入面試一事,他認為只是所有開考中的少數例子,建議日後可從知識考試題型或扣分方式方面着手,如選擇題為多選題、答錯需倒扣分等,提升進入面試階段的面檻。他強調,公共部門運用的是公共權力,使用的是公共資源,謀求的是公共利益,故公務人員甄選更應着重“擇優錄取”原則。“面試環節畀你快啲又點,整個開考唔提速都無用。好似一班人由澳門撑艇仔過香港咁,唔係人少就可以快啲到,因為關鍵唔係人多人少,係隻船!"他建議部門透過設定開考進度時間表、適當調配典試委員會成員的日常原有工作、加強公務人員對招聘程序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以及按實際情況合併部門開考等方式提速增效,“設限額避考生”非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認同縮短報考及補交期

李良汪表示,自開考通告公佈日起,有意投考人便可馬上準備資料;“即使屬於補交文件的情況,投考人喺報名遞交文件時,其實已經知道欠什麼,如真係有心報名,其實唔洗等到臨時名單公佈,都可提前準備有關文件。”故他認為時間縮短,不會對“有誠意”報名的投考人造成影響,認同報考期及補交文件期分別下調至十個及五個工作日的方案。另一方面,他指出去年的綜合能力試曾出現人手分配電腦改卷時的失誤,導致有投考人的成績被評為不合格,日後倘使用電子改卷,必須優化電腦改卷系統及流程監控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