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港談台大校長遴選爭議 管中閔仍期盼從高教改變台灣

2018-09-12

【香港中通社9月1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喬依)台灣“中研院”院士管中閔11日受邀在香港演講。今年初當選台灣大學校長卻遲遲未能上任的他提及遴選風波時,稱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仍希望能從高教出發,由下而上改變台灣。

管中閔今年1月當選台大校長,但因被質疑論文抄襲、赴大陸兼職,台灣教育部門先是對其暫緩聘任,4月底決定不予聘任並要求台大遴選委員會重啓遴選。後者堅持遴選結果未違規而使遴選案至今未解。

管中閔在遴選風波中極少面對公眾,多是以詩句在臉書回應。這次在香港的演講主題雖然是台灣高教與經濟的未來,但他被問及時提到,整個遴選事件中自己就像趴在戲台看戲的觀眾,很被動很尷尬,從來沒有相關部門與他聯繫,也沒有收到任何公文,因此也無法對事件作出說明或發表評論。

與台灣輿論及台大校內對遴選爭議事件的憤怒及質疑不同,人稱“管爺”的管中閔不失學者的儒雅姿態,站在講台上以溫和平緩的語氣說著自己的經歷,毫無怨恨之氣,就像他發的詩句那樣,“沈默卻有力量”。

不過,對於持續多日且引起鋪天蓋地報道的遴選爭議,管中閔也坦承,那些沒有理據的攻擊讓他感覺很辛苦,但在家人及台灣社會民眾的支持下,自己總算撐過來了,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而在台大遴選會沒有改變立場的前提下,自己也沒有改變的理由。

經濟專業出身的管中閔今年當選時,媒體形容他是台大少數的人文學科當選人,此前的校長大多是理工科學者。管中閔說當初覺得當選的概率很低,因此心情也輕鬆,初心是想借助這個機會和平台表達高教理念,沒選上也至少讓最終當選的人能關注自己的理念。

演講中,管中閔以經濟學角度分析台灣停滯的經濟現狀,提出人才資本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重要資源。而他也觀察到流行音樂和網紅漫畫湧現消極情緒,台灣社會出現“厭世代”,年輕人覺得沒有未來不如宅。面對這些社會現象,管中閔認為,台大作為台灣第一學府有責任作出一點小事,首先要帶給年輕人希望,接著才是培育人才,最後的願景則是由下而上改變台灣社會。

雖然至今未能上任,但管中閔仍堅信制度會讓一切明朗,抱持樂觀態度的他規劃上任後首要任務就是改變薪資結構,為台大延攬教師,他並隔空喊話“或許該考慮給台大一個校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