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輕軌系列建設完工無期? 李良汪促公佈輕軌數據評估需否『斷臂』

2018-10-04

【特訊】審計署公佈《輕軌系統─第四階段》專項審計報告,指出十一條短、中、遠期走線中,有投資估算的八條走線金額已逾五百億元。完工時間方面,短期規劃的五條走線預計最早於二零二六年完成,而中、遠期的走線落成無期,“斷臂”聲音日益增加。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批評,政府早於二零零七宣佈興建第一期輕軌系統,預計澳門線和氹仔線於二零一一年底同時投入運作,惟至今歷時多年,卻只有氹仔線擬於明年營運,整個輕軌系列建設則完工無期。工程預算同樣“揚威海外”,十一條走線當中有三條仍未有投資估算,即審計報告指出的五百億元尚未封頂,連同日後通脹等考慮因素,輕軌系統建設已“泥足深陷”。

公共開支需遵從效益原則

他指出,社會對輕軌建設有一定期許,相信落成亦能有助改善交通困局,但是否就要不計成本地建設?如果整條輕軌要六百億、七百億,甚至更高金額才可落成,又是否值得?雖然公共開支不能單以成本收益去計算,但同樣亦要遵從經濟、效率及效益原則。

另外,除建設費用開支,日後落成的營運及維護費等固定開支同樣需要考慮。他指出,“氹仔線預計明年可以落成營運,每年平均嘅營運及維修保養費超過九億,但氹仔線只係十一條線中嘅其中一條。如果輕軌系統有幸可以落成,所有營運及維修保養費要幾多,相信依家包括政府都答你唔到,但大家可以自行想像!”

他進一步指出,除金錢上的成本,輕軌建設一拖再拖且完工無期同樣虛耗其他社會成本,以《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二○一○至二○二○)》為例,因輕軌延誤等關鍵原因,規劃已經無法有效落實;現時輕軌仍落成無期,相信對本澳未來的交通佈局仍造成不可預計的影響,妨礙未來的整體交通規劃。此外,亦衍生大量的其他成本,如人員開支、審計報告及社會爭議等,這些都虛耗着社會資源。

公佈各項數據利社會探討

李良汪認為,有完工時間的石排灣線及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等短期走線,能有助離島與澳門半島的交通往來,相信繼續興建社會亦爭議不大。但現時只有短期走線有預計落成時間,且最快亦已是八年後第六屆特區政府的中、尾段。他憂慮對於仍在研究,甚至概念規劃階段的走線,究竟要多少屆政府、幾多個十年才可完成?

雖然社會對輕軌建設早有“斷臂”的聲音,而是次審計報告公佈後,有關聲音日益增加。但他認為現時仍未有足夠資訊讓社會理性討論,促請政府公佈每條走線的建設費用、興建規劃、成本效益等在內的更多資訊,讓社會有足夠條件充分討論每條走線是否應該繼續興建。

他又指出,大型基建工程涉及重大的社會及經濟成本,作為權責部門,必須對其職能範圍內各項重大投資項目作嚴格監督,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同時,在達標能力及成本控制上亦須審慎規劃,相關官員必須對此付上應有責任,否則難以確保社會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