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評今年度衛生政策

2010-04-05

根據行政長官三月十六日作的特區政府二零一零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澳門衛生政策學會認為二零一零年度大體上延續過去幾年的衛生政策,但衛生開支持續大幅增加和大型衛生基建項目啟動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  

衛生開支持續大幅增加 二零零零年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預算為11.27億元,二零一零年為25.60億元,增幅為14.33億元,增長率為127%。 衛生開支隨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和人口增長而增加是正常的。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公共和私人衛生開支合計應佔本地生產總值(GDP)5%以上。估計特區政府25.6億元的衛生開支約佔同年GDP的1.5%,因此純粹在數量上而言應未有明顯超出適當的範圍。 然而,評價衛生開支的合理性,最根本的問題是:這鉅額且不斷增長的公共開支,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居民的得益?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衛生系統的目標應包括:1.健康的水平;2.健康的分配;3.回應性的水平;4.回應性的分配;5.財政公平。其中,分配是指不同社會階層所得的差異;回應性是指醫療服務的非醫學質量,包括保密、自主、迅速回應、適當的服務條件、社會支援網絡、選擇提供者等;財政公平是指每一家庭按支付能力而非患病狀況分擔衛生費用,並保護每一個人不會因衛生服務的費用而被迫陷入貧困或不能使用這些服務。 據此,公眾可以評價,十年以來政府衛生開支倍增,在人口健康、服務回應性、財政公平方面是否有相應的增長?抑或公帑只是虛耗在對公眾無益的中間環節? 醫療券計劃是一個負面的例子。這計劃並不建基於社區健康需要和優先健康問題,也沒有明確在人口健康、服務回應性、財政公平方面擬達至的目標,所以一方面耗費了鉅額公帑(包括大量的行政費),另一方面實際得益甚微,許多居民沒有真正受益,多數業者也沒有公平獲益,反而,因人為造成的異常需求,進一步擾亂了本質上失靈的醫療服務市場,使醫療服務價格上升、質量下降,並促生了實質上無法有效監管的違規市場行為。如果計劃正如所宣示的,真是為了讓居民得益,顯然有更好的做法。如果計劃的真正目標,其實是讓私營業者得益,也應有更好的做法。 衛生開支的大幅增加引出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特區成立十年,在未有增加衛生設施的情況下,衛生開支已迅速增長至26億,當離島綜合醫院和其他衛生設施建成投入運作,所需的經費將是多少?是否能夠長期持續? 因此,特區政府一方面要對當前的每一衛生投資項目做好目標管理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要立即著手制定中長期的衛生發展規劃,其中,必須包括對由現在至未來五至十年的社區健康需要、優先問題、健康目標、財政資源可得性、成效評核等的明確的掌握和計劃。  

大型衛生基建項目啟動 施政報告宣示「特區政府會繼續增加醫療衛生的投入,加快落實完善醫療衛生系統的軟硬件建設」,包括落實興建離島醫院的計劃,加緊進行各項擴建和重建工程項目等,顯示新一輪大型衛生基建的啟動。 衛生基建是衛生能力建設的要素。衛生基建與社區健康需要和社區發展需要相符或不符,可產生重大的正或負的社會效益。 因此,建議衛生基建項目的開展務必切實體現「科學決策」的原則,尤其包括:1.以嚴謹的社區健康需要評估(不是需求評估)為根據;2.明確基建目標、服務目標、健康目標,並將三者聯繫起來;3.確立客觀、定期、定量的成效指標,並持續跟進評核和報告。 同樣重要的是,基於以往經驗,特區政府必須確保有效的問責機制和監管機制,以防止再次出現過去反覆發生的問題,包括:不經公開競投判給;計劃反覆修改;預算一再追加;進度長期延誤;工程質量缺陷等。這些問題的結果是浪費公帑、嚴重損害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