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考古新發現…古牆

2010-05-31

【本報訊】大三巴區考古有發現,政府在爭議聲中清拆的兩幢舊公務員宿舍下,發掘出一較舊土塊及十多件晚清至民初時期的不完整建材和生活器皿,未能確定這些與聖保祿書院關係;而在高原街另一邊的地盤中,卻發現一段初步認為屬書院東圍牆的古牆體,其走向應經還保留的兩座舊宿舍,故此當局將於下週清拆,方便考古發掘。 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昨舉行大三巴考古階段性成果發佈會,由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文化局副局長張鵲橋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教授劉振東,向傳媒?報完成四分之三的發挖工作發現,並作實地參觀了解。  

掘出晚清中式建材及器皿 據介紹,在清拆的兩舊宿舍七百多米範圍內,已開挖完至清代的土層,在最近另兩座未拆的舊宿舍的區域,發現一塊時間早於宿舍大樓的土塊地面,面積約為五平方米。而該區又出土了清代至民國初年、具廣東特色的瓷片、瓦片、瓦當及鐵砲彈等遺物碎片。 對於為何會發挖出這些中式建材遺物,似與大三巴、聖保祿書院西式建築風格不相稱,劉教授稱,不排除當時教會到?後會「在地化」,部份建築採用中國的,但始終未有提出實質理據去支持,而小組成員也沒有談及遺物與聖保祿書院的關連。  

私人地盤發現古牆體 小組另在與宿舍一街之隔、茨林圍東側一地盤內,發掘出一段古牆體,由至少五層石塊砌成基礎,再鋪上一至兩層包灰青磚,其上再有夯士;其南北約長十五米、寬逾一米、高二米多。小組指,其走向應南接大砲台舊城牆,北接茨林圍北圍牆,依十八、十九及二十世紀的古地圖上的古城牆對比,認為大家位置一致,基本確認為古牆體一部分,但是作書院外沿圍牆,或大砲台澳門古城牆,仍有待探討釐清。 張鵲橋說,是次發現對他們了解大三巴及茨林圍蹪址的範圍或空間佈局,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圍牆之再現,對重塑空間肌理起好重要的作用,故拆宿舍後,就可打造回整個聖保祿的空間肌理及縫合歷史紋理,是非常之具有價值的。  

結果證明是有遺址之假設 劉榕也指,現只是階段性成果,並非最終的,考古仍要繼續,而是次發現給小組「好好信心」,證明了當初他們「所期望的假設」,能縫合到聖保祿書院的歷史肌理以及提升世遺價值,這非常重要。 被問及為何不是在發挖完成在明朝土層確認存有聖保祿遺址之時,而是在發挖到清朝土層未能斷定與聖保祿關係,就決定拆餘下的舊宿舍?劉榕則解釋,因發現的土塊是向其伸延,以及在專家透過磁力探測及電力脈衝探測之下,發覺該處是有一個城牆遺址下面,故有需要盡快拆,騰出空間盡快工作,讓考古結果盡快對外公布。而劉教授在解說時,指磁力探測結果未出爐,而在四間宿舍周邊路段作電力脈衝探測,部份地段結果顯示是較難達至岩層,可能存在東西。  

兩舊宿舍下週拆方便再挖 劉榕又表示,按現時情況,餘下的兩舊宿舍下亦應在古牆,它亦對茨林圍和聖保祿書院的重塑有好重大作用,故下週當局就會清拆,以騰出空間讓考古隊可盡快挖掘。礙於書院應在明朝落成,故還要再挖下去,他預計,應未能按原計劃在第三季完成整個考古。 至於何時才建臨時停車場或發展其他用途,小組重申會視乎考古的進度與結果去決定,暫未有確切時間表能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