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比對技術 助揭人類進化史

2010-06-14

過去主流科學解說相信,自一百九十萬年前首批古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離開東非後,只曾有過兩次「走出非洲」大遷徙:一批於三十萬至五十萬年前出發往歐洲,成為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大概五萬年前離開非洲的一批,則成為現代人或稱智人。 但甫踏入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便證實,二OO三年在印尼弗洛勒斯島上,發現了一具身高僅一米、重約二十五公斤,具有葡萄柚般大腦的一‧八萬年前古人類化石,屬於新的古人類分支「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連同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古人類分支便最少有四種,而且他們在某些時空可能曾經一起生活或關係密切。例如當智人在阿爾泰山脈製造石器時,尼安德特人就在附近不遠處生活。有跡象顯示,他們在阿爾泰山脈出現的交疊時間頗長。 但學界仍有一堆謎團:他們彼此有接觸、有通婚嗎?是否腦袋較大、較善於溝通的智人,最後以武力屠殺消滅了其他古人種?其他古人種是因無法適應的天災糧荒,又或近親繁衍而滅絕?曼徹斯特大學專家布朗(TERRY BROWN):「所有理論依然開放,惟有趣的是,它們日趨複雜」。 雖然近代多了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新技術輔助,但在研究古人類上,考古學家大體上仍是基於十九世紀初古生物學先鋒居維葉(GEORGES CUVIER)的方法,也就是透過對骨頭化石進行仔細比對,以弄清古人類祖先和表親的特徵及進化關係。直至近年,基因技術突破,始令專家從古化石中萃取DNA變得可行,為考古領域帶來了革命轉變。今次便是專家首次純以DNA比對技術得出的新發現,為更好地了解人類過去,開啟了一條「時光隧道」。 通過比對特定古人類化石的基因密碼,可判定究竟它們彼此之間、與人類或是黑猩猩等物種有多類似。由於DNA的變異演化,大致上有著固定的「速度」,因此它可作為一個「分子計時器」,讓專家推斷化石年份,以及多少年前有著共同祖先。 DNA也可用於揭露更多近代人類史。上月,科學家通過分析四千年前死於格陵蘭的一具愛斯基摩人骨的基因資料,發現他皮膚與髮色都是黑的,而且他與現代西伯利亞人的關聯,要較格陵蘭和加拿大原居民更強。不過由於DNA在熱力下會迅速腐朽,而古人類又多在非洲亞洲熱帶地區生活,這意味很多古人類骨頭化石中的DNA資料,大多未能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