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佈推進匯改意味相關反危機特殊政策結束

2010-06-22

【新華社北京六月二十一日電】 (新華社記者 劉歡 王建華) 中國人民銀行上週六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結束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嚴重影響而採取的特殊匯率形成機制,匯率政策從而回到常規狀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匯率政策恢復常規,有助於構建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更加市場化的聯繫,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之後的數年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效果,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由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打斷了這一進程。危機爆發後,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投資信心銳減,並導致世界經濟極度低迷。為了應對危機,各國都採取了非常規的措施。 趙錫軍指出,中國基於危機期間穩定市場信心和刺激經濟的考慮,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這符合中國經濟的自身利益,有助於中國經濟較快實現穩定和復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亦表示,適當收窄人民幣波動幅度,是中國在危機期間能夠採取的最佳匯率機制,這既為出口企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匯率預期,也節省了企業為對付匯率浮動風險所付出的不必要成本。 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雖然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但由於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因此,人民幣相對這些貨幣來說其實是升值的。 「這無疑改善了這些國家的貿易條件,幫助它們度過困難時期,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趙錫軍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今年三月曾表示,在危機的條件下,不排除會採用特殊的政策,也包括特殊的匯率形成機制,它也是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政策中的組成部分。 周小川指出,「這樣的政策遲早也有一個退出的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復蘇的趨勢已經確立,加上貿易順差大幅收窄、國際收支不斷趨向平衡優化,特殊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回到常規狀態具備了良好時機。 去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雖然延續雙順差,但順差佔GDP比重已經開始下降。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經常項目順差同比下降四十八%,佔GDP比重從上年同期的八點二%下降至三點五%。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外需拉動轉向內外需均衡拉動。 不過,中國央行也指出,人民幣匯率浮動有助於中國國際收支平衡,但不是針對與特定國家的雙邊貿易失衡問題。 目前,匯率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有所減弱,境外不可交割的遠期匯率市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在未來十二個月的升值幅度降至一%左右。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表示,通常在升值預期弱的環境下調整匯率更容易操作,在目前市場對人民幣重新估值預期較低的情況下,中國央行的新動作頗合時機。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六月二十一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六點八二七五,與前一交易日持平。 中國此次宣佈進一步推進匯改,另一重要原因是希望通過改革實現中國一些新的經濟發展目標,比如,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 趙錫軍指出,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後,中國的外貿企業就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做出更多決策,也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央行新聞發言人二十日表示,在人民幣匯率管理和調節中要注意採取漸進方式,為企業結構調整留出相應的時間,使企業逐步消化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影響,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和升級,保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總體競爭力,引導就業更多向服務業轉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進一步推進匯改,不僅符合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利益的需要,給中國出口企業乃至中國經濟創造一個有利環境,同時也有助於推動出口企業主動進行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室主任曹紅輝則指出,進一步推進匯改,對於世界經濟來說,一個更加依靠內部需求實現經濟增長的中國,將推動全球經濟格局逐步調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產能分佈可能會進行替代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