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亞衛視──澳台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

2010-11-29

澳亞衛視可以說是澳台文化交流的另一個典型例子。 澳亞卫视長期以來都聘请台湾的新聞主播来主持节目﹐駐台灣的記者也是聘請當地的﹐還與台灣的電視臺合作﹐以及購買台灣製作的節目。以至於在很多人在眼中﹐澳亞卫视的節目和風格﹐尤其是新聞報導方面﹐很活潑生動﹐與台灣電視臺很相似。 澳亞衛視採訪主任謝謙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該電視臺的台灣同事比較多。他們遠道而來﹐工資也不是很高﹐只不過是多了買一張飛機票的錢。但他們挑選到澳門﹐是因為這裡的發展空間比較大。澳門的競爭不像台灣那麼激烈﹐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自己。實際上﹐澳亞衛視有多個節目給主持人有發揮的空間。播講新聞時﹐他們不單看口播稿﹐之前還要把這個片子都看了﹐對內容一定要有充份的理解﹐熟了以後才可以脫口而出。同時﹐他們本身有豐富的閱歷﹐以致於與嘉賓訪談的節目﹐隨時可以加入。 他說﹐台灣的同事經驗都很豐富﹐對於澳亞衛視是個很好的補充。澳門做新聞比較平和﹐平實﹐而他們從台灣帶來的新鮮思維﹐會比較跳躍﹐活潑﹐與澳門的同事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在交流中﹐澳門的同事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東西。所以﹐有人會認為澳亞衛視的新聞風格好像台灣的電視臺。而他認為﹐其實是台灣人才對澳亞衛視有很大的補充﹐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 該電視臺有來自大陸的主播﹐也有來自台灣的。謝謙不願將兩者作比較﹐認為他們的能力都比較強﹐只是風格不大一樣。他覺得來自台灣的主播放得比較開﹐會加入自己的語言。當然﹐這一方面是建立在穩妥﹐不出錯﹔另一方面是對於內容能吃透﹐所以能談得好﹐自然、口語化。 對於新聞文化的差異﹐謝謙表示﹐雖然澳門﹑大陸和台灣都是同一種文化﹐但用語有些不同﹐對此﹐電視臺比較寬容﹐沒有強制統一。又如﹐來自台灣的主播在播講新聞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們會著重“驚爆點”﹐從“驚爆點” 入手﹐從“點”到“面”﹐甚至插入與新聞內容有關的歌詞﹐而不是像流水帳那樣﹐先發生什麼﹐再發生什麼﹐最後結果如何。 其實﹐除了來自台灣的外﹐澳亞衛視也有一些在澳門長大﹐到台灣讀大學的澳門人。他們回到澳門﹐同時也帶來在台灣所學習的那些風格﹐再融入澳門的風格﹐形成另一種搭配。謝謙認為﹐澳亞衛視的風格有些台灣化﹐但又不是台灣化﹐也不是大陸化﹐也不是十分港澳化﹐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表示﹐雖然澳亞衛視的同事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格﹐但基本上並沒有發生爭拗的情況出現。因為大家都要服從主編及總監的要求。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新聞報導一定要真實﹑客觀﹐這是大家都要做到的﹐也是共識。因此﹐儘管表達上有些不同﹐並不會引起爭拗。 澳亞衛視可以說是澳台文化交流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澳亞衛視這種模式﹐除了有助於澳台兩地的新聞傳播方面的交流外﹐也可以成為兩地其他文化領域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