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814號
2010年08月14日
星期六
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影響有限
2010-08-14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三日電】(記者 俞嵐)近來國際市場小麥價格快速上漲,引發對全球糧價新一輪漲價潮的擔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官員十三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際糧價尚未全面上漲,即便小麥價格漲幅較高,也不會對中國國內糧價造成明顯衝擊。 七月初以來,由於俄羅斯等主要小麥出口國遭遇嚴重乾旱災害,國際市場小麥價格大幅上揚,玉米、大豆價格也有所上漲。該官員稱,眼下,國際市場糧價全面大幅度低於中國國內市場,部分品種價格上漲對國內糧價影響較小。 據該委測算,七月份,中國小麥、玉米、大豆批發價格分別比國際市場(美國、巴西現貨價)每噸高695元、1005元、813元;國內晚秈米批發價格比品質接近的越南大米每噸高692元;國內粳米批發價格比品質接近的泰國大米每噸高695元。 在中國官方看來,此輪國際糧價上漲主要是由炒作引起。其認為,雖然部分小麥主產國因災減產,但全球小麥產需仍能夠保持基本平衡,且庫存水準較高,加之玉米、大豆、大米繼續保持供大於求的格局,隨著市場炒作因素的逐步消失,價格水準可能回歸到供求基本面上。 與七月初相比,八月五日芝加哥期貨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約60%,但最近幾天又出現較大幅度回調,八月十日比八月五日下降了12%。發改委說,「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國際糧價不具備持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 該官員強調,中國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關聯較小,國內糧食價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國內糧食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除大豆外,各主要糧食品種都能自給。」據介紹,中國小麥、玉米、稻穀等主要糧食品種產需基本平衡,進口量不足國內糧食總產量的1%。 調控能力的增強也增加了官方的信心。二OO四年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包括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直接補貼、進出口調節等糧食價格調控政策體系。該官員稱,中國通過價格調控促使國內糧食價格穩步、小幅上升的態勢不會因國際市場的衝擊而中斷。 雖然「外患」不足患,但「內憂」仍需憂。今年以來,中國國內氣候條件極端異常,農業災害多發頻發,對糧食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夏糧產量7年來首度減產。 發改委也表示,中國秋糧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400多萬畝,但考慮到受年初普遍低溫、夏糧和早稻收穫時間推遲等影響,各地秋糧播種普遍推遲,下半年氣候情況尚不確定,加之農民改種單產相對低一些的早熟品種,可能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佔全年糧食產量2/3左右的秋糧生產存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