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 市民無奈 政府無策
2010-12-06
「 恰恰」的施政報告早前出台,普羅大眾自然聚焦民生範疇,今次崔世安上任行政長官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單單歸入「關注民生」系列就有四十五項,比其餘的「放眼將來」、「科學施政」、「制度化建設」系列總和還多出一半,民生儼如明年施政「量」點,崔更提出關注弱勢社群同時,亦關心中產階層所面對的問題。 然而,在市民當前面對的兩大新舊難題──物價和住屋上,卻只有傳承、未見創新,更有點不進則退之味道,放任通脹、樓價持續發展,教市民失望……
抗通脹 治標不治本 通貨膨脹再創新高,十月份消費物價指按年升百分之三點九五,直迫「四」之關口。面對新一波通脹升溫浪潮下,施政報告只是翻兜年初「通脹未見三」時所推出的多項稅項減免、經濟補貼及津貼措施,而協助全體市民對抗刻下高通脹的新招、變招,可以肯定地說:「冇!」 行政長官崔世安已不止一次公開表明,政府推行現金分享是為回應民意、針對通脹而來的,但今次卻由六千元(非永久的三千六元)縮減至四千元(二千四元),另把六千元過渡至中央儲蓄制度,這已與相關施政理念不一致。 再配合因通脹而「調整」公務員薪俸點、福利之舉,雙重標準,自動造就官民待遇落差,更是推波助瀾,進一步讓人放大政府對民生訴求放任之態勢。 政府在施政報告公布後翌日即補充額外一輪以補貼為主旋律的措施,包括提前現金分享,求紓緩居民生活通脹壓力,但在最「到肉」的物價尤生活必需品問題上,卻只再給出一堆「盡量避免因壟斷而造成價格不合理上漲」、「協助業界覓更多出口商」云云,與數月前所謂已開設更多進口渠道壓縮物價如出一轍,始終無具體措施出台。 捨本逐末、治標不治本、紓緩而不解決,成為刻下特區政府為市民應對高通脹之「施政方針」。 通脹在九月份首次破三,按年同比上升至百分之三點八五;高官即點明,政府標準並非只看這項,還要看今年首九月份累積通脹比率,之後還要參考連續十二個月之通脹比率,分別是百分之二點四三及一點七八,未夠三之標準,故當局還需「留力」,財政收入大增仍要更為保守。這可能是另一種「抵抗」通脹現實之舉措。 或許,行政長官年中機場豪語「通脹見三即出手」之公開承諾,變成其施政的桎梏。
遏樓價 有招實無招 樓價高企、經屋不起,中下階層置業上樓難之問題近年揮之不去。特區政府多年來房屋政策定調是「私樓為主、公屋為輔」,始終無意加大、加快興建公共房屋,也力求確保私人市場可持續發展而不作負面干擾,在如此吊詭的平衡下,新一份施政報告在針對樓價和住屋問題之著墨可是少得可憐。 建成、逐步落實、分階段興建、落實……二○一二年一萬九公屋寫法之變化,著實已令人煩躁。政府在公屋政策上只是重申其會「全力推進在二○一二年達成分階段興建、落實一萬九個公屋單位的目標」,及經屋已討論出之修訂方向,其他外界關注的如經、社屋比例分布、各項目落成時間等,就是不願多提及。 令人奇怪的是,今年新增的明年施政主要工作時間表中,公共房屋一欄上卻無列出萬九公屋計劃,只有氹仔TN27經屋地段(二○一二年完成)及青洲社屋綜合體A大樓(二○一一年完成)二項,其他如已圍板的望廈社屋、清遷問題困擾的青洲坊、爆得如火如荼的最大公屋群石排灣,以及社屋重建、經屋重起等等項目,都「名落孫山」。難道它們不屬施政的主要工作,比建厠所、與外地女警官聯誼等都還次要?抑或是時間敏感說不得? 至於私人房地產市場更可謂零動作,無任何新的壓抑以至針對高樓價、協助上車之措施,只是延續首次置業安居免稅優惠、向輪候社屋戶發補貼,以及草擬降低租賃房屋稅鼓勵租務市場發展。 綜合政府數據,第三季房地產市場交投情況己從第二季的高峰,稍稍回落至去年尾季、今年首季間水平,十月份數據亦延續相關情況,唯現時樓價尤中下價單位的,還是居高不下,遠遠超出中下階層的負擔能力。 劉十招「連擊」還未出完,鄰埠港府狠招打擊樓市炒風,部份熱錢旋即轉戰濠江,司長亦拍心口說心裡有底,不排除再出招。可惜的是,施政報告字裡行間完全找到有何果斷措施去遏止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機活動。長此下去,一眾無殼蝸牛、欲小屋轉大屋提升生活質素者,只能繼續翹首以盼,在「有招」、「無招」下,樓市降溫、泡沫爆破,才有置業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