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 展能藝術打開殘疾人心屝

2010-12-13

雖然,近年有不少家長為子女報讀課外的藝術課程,中小學也聘請藝術系畢業生為教師,但是,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認為,藝術不切實際、脫離生活、沒有效益、浪費金錢和時間等。在這種普遍仍未認同藝術的氛圍中,為甚麼仍有團體投放大筆資源,為殘疾人士推動展能藝術呢? 主要為智障成人及精神康復者提供服務的澳門扶康會,在今年九月開辦創藝坊,專為殘疾人士提供一個享受藝術創作的空間。總幹事周惠儀認為,展能藝術和藝術是有分別的,前者重視參與者享受創作的過程,後者較著重創作的成果。她深信:「展能藝術可為殘疾人士揭開精彩的一頁」。

扶康會明年  舉辦展覽 雖然,創藝坊注重的是過程,但殘疾人士的創作成果也帶來「意外驚喜」,部份作品在比賽中獲得獎勵,而扶康會也籌備在明年舉辦展覽會。周惠儀指出,可能殘疾人士的心境如同小孩子,創作時沒有包袱、沒有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例如:他們在配色上沒有太多考量,會採用很多顏色,而且是很鮮艷的。 本澳逐步執行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促進和保護殘疾人士平等參與社會。「社會有否為殘疾人士製造參與的空間?」周惠儀指出,殘疾人士應有參與藝術的權利,通過藝術享受生命。「殘疾人士與非殘疾人士是一樣的,沒有分別,若沒有彼此的界線,進行策劃時便會關顧到殘疾人士。」

展能藝術可調適情緒 挑戰或偏差行為出現,是因為內心存在不滿,但是,殘疾人士的語言能力很弱,難以表達感受,展能藝術可讓他們透過非文字語言來表達自我,藉以調適情緒。周惠儀指出,透過參與藝術創作,學員的脾氣也隨之減少,社工的工作量亦相應得到減輕。 殘疾人士的日常工作是繁忙的,然而,在假日往往缺乏餘暇活動。周惠儀表示,社區需要為殘疾人士提供支援、創造先決條件 (如舉辦餘暇活動等),讓他們可以樂活在社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很喜歡陶藝的學員,每逢週日,導師還未返抵創藝坊,已在門外等候,並且,一整天留在那裡,專注於藝術創作。

有助溝通打破隔膜 展能藝術也成為殘疾人士與非殘疾人士溝通的渠通,不少大型企業的義工隊希望與殘疾人士一起在陶藝課程中創作,有些企業的員工更帶著子女前來,期望他們增加對殘疾人的認識,打破「智障人士很恐怖」的偏見。周惠儀稱:「我們要做的是打破隔膜」。 開設創藝坊前,扶康會的殘疾人士 (包括:自閉症、唐氏綜合症及智障等) 每年前往四至五間學校,表演葡國土風舞、非洲鼓、肚皮舞等。這項活動的重點在於扶康會的人員向師生講解如何與殘疾人士相處等,期望將來的社會棟樑──年輕人對殘疾人士多點認識和關懷。周惠儀稱:「殘疾人士也很享受表演的過程。」 創藝坊每日提供二班展能藝術課程,每班約十人,每週開放六天,提供陶藝創作、手工藝製作、音樂、繪畫、紙黏土及親子工作坊等。由於場地不足、導師難求,預計每年開支達六十萬,要依靠市民的捐獻來營運,因此,現階段的對象是扶康會服務的二百多位殘疾人士,暫未能向外開放。不過,周惠儀期望,創藝坊可在兩年後遷到更大的地方,籌得更多資源,讓更多殘疾人士享受創作。 澳門扶康會  http://www.fuhong.org.mo/